教学教研
教育科研
武汉市中小学教育评价优秀案例申报表-实施责任教育 构建责任课堂 培养学习习惯
阅读次数:[]次
案例单位
武汉市武昌区首义路小学
联系人
李欢
电话
02788073174
单位地址
武昌区首义新村147号
手机
13100607776
邮箱
9424518@qq.com
核心成员
李欢               
案例名称
实施责任教育 构建责任课堂 培养学习习惯
—— “责任教育研究”之“学生学习习惯常态评价”的报告
内容摘要(500字以内)
    “十二五”期间,我校申报了武汉市规划课题“首义文化背景下小学责任教育的实践研究”。我校以“实施责任教育”为主题,从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构建责任德育的内容和途径、建立责任课程体系、开发责任校本课程、构建责任课堂教学模式等不同模块,逐步丰富完善责任教育体系,倾力打造“首义”品牌。
     我们首先着力于从学生“学习责任”入手,以调研学生目前学习习惯现状以及构建“自主课堂”模式为主要任务,逐步构建学习责任教育体系,为今后的责任德育、责任课程等研究做好铺垫。
    学习是当今小学生的主要任务与主导性活动,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也主要是通过学习来实现的。其中对小学生学习习惯的评价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途径,它能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做出正确的诊断,使学生看到自身的优缺点,明确改进的方向,同时也使教师和家长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增强他们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意识,促进学生学习习惯的改善。本文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发展需要的视角,利用自编的《小学生学习情况调查问卷》,对我校1—5年级的542名学生的学习习惯现状进行了抽样调查与研究,探讨了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相关因素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影响,并在分析调查结果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培养小学生学习习惯的教育对策和指导意见。
解决的主要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600字以内)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编制一个适用于评定小学生学习习惯的问卷并进行实际测量,了解目前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状况。本次调查实施,我们采用自编的《小学生学习情况调查问卷》。统计方法以描述性分析为主,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应包括哪些方面?其现状如何?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等在小学生学习习惯上是否存在差异?并对有关小学生学习习惯的教育对策与建议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在调查中,主要采取了分层整群抽样的方式,以自然班级为单位,从我校1—5年级的15个班级中,每个年级抽取一个班级作为调查研究的样本,对5个班级的179名学生进行了学习习惯的常态调查。
     此次问卷调查项目的设定参考了国内有关研究并借鉴心理学量表形式进行测试;还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设置了低年级与高年级两套调查问卷。由“课堂听课习惯”、“课后复习习惯”、“课外阅读习惯”、“完成作业习惯”、“应对考试习惯”、“合作学习习惯”、“自主学习习惯”、“学习卫生习惯”8个调查内容组成,并采用自评式5点记分。对调查结果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分析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年级、是否是独生子女的学生在责任感方面的差异性并分析小学生在不同维度的责任感状况,以期全面了解我校小学生的学习习惯现状。在此基础上,试图分析每种现状的形成原因,并提出提升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建议和对策,为最终提高小学生的责任感以及责任感的协调均衡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效果与亮点(600字以内)
      我们从不同性别、不同年级、是否独生子女等方面,对学生责任感现状进行数据分析。数据表明:女生在各个维度的责任感得分均高于男生;在年级方面,学生在自我责任感、家庭责任感得分呈现递减规律,年级越高,其在这几个方面的责任感越低;而在是否独生子女方面,我们发现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责任感水平上无明显的差异。
     我们又从“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家庭负责、对他人负责、对集体负责、对国家和社会负责”这五个方面对学生责任感现状进行数据分析。数据表明,我校学生责任感情况总体上较为理想。经过对5个选项的对比数据可以看出,选择“完全不符合”选项比例最低,对“比较符合”选项的比例最高,在“对家庭负责”和“对国家负责”两项上平均得分较高,责任感较理想;而在“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集体负责”三项得分上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校学生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方面的表现有一定的上升空间,我校需重点加强的这3方面的责任教育,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通过调研,我们全面深入地了解了我校学生责任感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并提炼了一系列提高学生责任感的途径和方法:1、针对不同年龄特点,营造不同的责任氛围。2、根据学生发展的特点,制定不同年级的责任教育目标。3、完善家校合作制度,指导学生家庭教育。4、学校充分利用课堂资源,积极开展自主课堂学习。
                                       
案例内容(需包含背景和意义、实践过程、评价策略、实践成效等几个部分。6000字左右)
一、调查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一)什么是“学习习惯”
    行为主义者华生在其学习理论中提到:学习的过程就是习惯形成的过程,人的各种行为不外乎是肢体的习惯、言语的习惯与脏腑的习惯,人格乃是我们所有的各种习惯系统的产生。他认为复杂的习惯是由一些简单的条件反应构成的,这些条件反应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条件化作用,将散乱的非习得性(无条件)反应加以组织而形成。[1]
     我国学者吴增强认为[2],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地去进行某些活动的特殊倾向。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就会自动地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成为学生进行学习不可缺少的内容。若日后不按照这种习惯去做,就会产生不愉快、不自如,甚至苦恼的情感反应。所以,人们常把习惯称为人的“第二天性”主要靠后天养成。金盛华(1999)认为,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个体的一种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由于学习习惯的自动化活动性质,有关行为的意识控制水平降到了最低限度,从而使得学习习惯与一般学习行为有着本质的区别。
     此外,学习习惯还有好坏之分,诸如上课专心听讲、课后先复习再做作业、坚持课外阅读等都是好的学习习惯。“好习惯能减轻学生的身心负担,能避免注意力的分散,使意识专注于学习之上,因而能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3]反之,诸如先玩耍后做作业、躺在床上看书、不按笔顺要求写字等都是坏的学习习惯。坏习惯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身心负担与心理焦虑,还有损其身心健康,降低了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对学习习惯的理解主要是倾向于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学习行为方式,它具有稳定性、长期性、生成性特点。我们根据此次调查的目的与现实需要,把学习习惯定义为: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自动地稳定地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实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主要包括以下8项内容:课堂听课习惯、课后复习习惯、课外阅读习惯、完成作业习惯、应对考试习惯、合作学习习惯、自主学习习惯、学习卫生习惯,这些学习行为方式是实现学习效果最优化的基本保证。
(二)学习习惯对小学生学习的作用
     苏思慧在其研究中提出学习习惯对学习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
1.学习习惯有利于学习策略的形成,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铂金斯认为培养运用策略性知识的能力是学校教育的重点之一。策略性知识的能力包括学习的学习技能及运用各种学习方法的能力,而学习习惯是学生运用策略性知识的重要基础。从学习能力的角度说,学习习惯养成是带有根本性的学习策略。
2.学习习惯是提高学习效益的重要条件。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形成学习组织性和系统性的最重要途径,也是保证学习高效益的具体操作方式。学习缺乏组织性和系统性,学习活动就不能有效地形成结构化的智力活动和知识结构,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学习。
3.从学生心理发展过程来看,是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会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发生深刻的影响。在学习早期阶段,如果学习习惯在一定途径下得到顺利发展,并形成个体的一种需要,将会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发挥深刻的影响,并成为导致学生在社会结构中位置分化的重要条件。因此,从小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身心的良好发展。
(三)对学习习惯调查研究的意义
1.古今中外对学习习惯研究的重视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心理学家都十分注重学习习惯的研究。如英国教育家洛克说:“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于自己的习惯”。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性格,而性格是由天赋的倾向性以及从生活中获得的信念与习惯形成的”。在我国,历代学者都曾强调了培养良好习惯问题,如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少成则若性也,习惯若自然也。”宋代学者程颐提出了“习与性成,圣贤同归”的观点。明清时期王夫之也强调了从小培养儿童良好习惯的重要性,他说:“《易》言,‘蒙以养正,圣功也’,养其圣于童蒙,则作圣之基于此。人不幸而失教,陷入于恶习……旧溅月渍于里巷村落之中,而有志者欲挽回成人之后,非洗髓伐毛,必不能胜。”[5]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陈鹤琴通过对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做深入的研究认为,人的动作大多数是受习惯支配的,幼年时期是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他说:“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在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 [6]
2.本次学习习惯调查研究的意义
     一个人的基本素质主要通过稳定的、自然的品质和行为表现出来,而诸多品质与行为的形成,往往有赖于良好习惯的形成。首先,从小学生自身发展的必要性出发,小学是基础教育阶段,这一阶段是生理与心理发育和变化的重要时期,是增长知识、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养成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在这个时期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就必须得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促进其全面发展。
     再者,从社会现实性意义出发,当今时代,会学习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基础教育的任务不应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是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并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而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就必须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具备良好学习习惯的人,才有发展的潜力与发展的前景。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提高学习效率,为自身的成长与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对学习习惯研究的价值
1.为学校教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可以充实学校教育的内容,加强教育措施,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塑造学生终生学习的条件与基础。
2.为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相应教育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为小学教师有效开展教学提供了理论方法指导,营造适宜学生学习的环境和氛围。
3.有助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优化小学生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
 
二、调查研究的实践过程
(一)调查工具的研制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编制一个适用于评定小学生学习习惯的问卷并进行实际测量,了解目前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状况。经探索性因素分析后所改进的问卷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内容效度、结构效度等信效度指标。就内容效度而言,在编制小学生学习习惯问卷的前期工作中,我们就学习习惯内容的划分及其应用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论述,提出了学习习惯的具体内容,构成了编制本问卷的基础。在编制的过程中,我们还大量参考了教育学、心理学关于小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查问卷。在正式问卷形成之前,还请有关专家(包括基础教育教研室的老师、小学优秀教师、硕士研究生、高校教育学研究专家)对预试问卷的各个题项进行了分析评定,最后才形成用于测试所使用的问卷,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问卷题项能够比较直观、全面和准确的反映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真实内涵。因此可以认为本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在结构效度上,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小学生学习习惯由8方面测试项组成(课后复习习惯、应对考试习惯、作业练习习惯、课堂听课习惯、自主学习习惯、课外学习习惯、合作学习习惯和学习卫生习惯),各要素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又有一定的相关性,结构效度良好。因此,该问卷可以作为测查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工具。
(二)测试的方法与程序
      调查实施采用自编的《小学生学习情况调查问卷》,首先由班主任教师宣读测试指导语、具体操作过程;测验时以完成答卷为标准,先做完先离开;在征得任课教师的理解和支持后,学生问卷利用自习时间当堂测试回收,施测时间最长为40分钟,全部数据在 2013年 5月底收集完毕。统计方法以描述性分析为主,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应包括哪些方面?其现状如何?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等在小学生学习习惯上是否存在差异?并对有关小学生学习习惯的教育对策与建议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在调查中,主要采取了分层整群抽样的方式,以自然班级为单位,从我校1—5年级的15个班级(每年级各3个班级)中,每个年级抽取一个班级作为调查研究的样本(一年级样本数量为38人,二年级样本数量为34人,三年级样本数量为38人,四年级样本数量为33人,五年级36人),对5个班级的179名学生进行了学习习惯的常态调查。
     本问卷具有科学性,调查项目的设定参考了国内有关研究并借鉴心理学量表形式进行测试;还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设置了低年级(1—3年级)与高年级(4—5年级)两套调查问卷,其中低年级为20个调查题目,高年级为30个调查题目,题目难度略高于低年级。由“课堂听课习惯”、“课后复习习惯”、“课外阅读习惯”、“完成作业习惯”、“应对考试习惯”、“合作学习习惯”、“自主学习习惯”、“学习卫生习惯”8个调查内容组成(参见“问卷设计思路”),并采用自评式5点记分,分别为5、4、3、2、1分,得分越高说明学习习惯越好。问卷的总体数量为542人,所占样本数量为179人,样本覆盖率为33.03%,说明样本具有足够的代表性。发放问卷179份,回收问卷179份,问卷回收率为100%,此外,我们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完整性与真实性的检验,对缺少选项和漏选的问卷、选项重复问卷、选项模糊辨认不清问卷以及连续10题为统一选项的问卷进行剔除,共剔除15份问卷,实际有效问卷为164份,问卷实际回收率高达91.62%,(详见例子1)对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有效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表:(例子1)
 
性  别
年 级
独生子女
人数
84
77
29
34
36
32
33
110
54
比例
52.1%
47.83%
18.01%
21.12%
22.36%
19.88%
20.50%
67.07%
32.93%
自变量分别为性别(男、女)二分变量,年级(1、2、3、4、5)五分变量,独生子女(是、否)二分变量。
 
三、评价策略
(一)问卷主要的测试内容
1.课堂听课习惯:是学生在课堂上经常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包括提问、答问、注意、思维等方面的情况。
2.课后复习习惯:是为了进一步巩固,理解课堂上所学知识,在课后能够做到自觉而正确有效地复习,同时也包括课后预习。
3.课外阅读习惯就是学生在阅读时所采用的方法和技巧,如写读书笔记、重点的把握、要点的归纳等。
4.完成作业习惯即是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能够巩固新知,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如何完成作业、什么时间完成、对错误习题的态度等对学习习惯的养成都非常重要。
5.应对考试习惯主要考察学生在考试时的行为表现,有无小动作、精力能否集中,对考试成绩的态度等。
6.合作学习习惯:是指在学习中是否愿意并能够与他人协作,与同学相互帮助、互帮互学,共同解决问题。在合作学习中能使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在相互帮助中共同提高,增强同学之间的联系,并且能够提高学习效率。
7.自主学习习惯是指学生能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不依赖别人独立自主的学习即为自主学习。学生学会了自主学习,就拥有了终身学习的能力,他们会受益终身。此外,还包括自己制定学习与复习的计划。
8.学习卫生习惯倾向于考察学生在学习中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注意休息、用眼卫生和劳逸结合,它能使学生经常保持旺盛的精力,提高学习效率,做到劳逸结合。
(二)本问卷调查的目的
1.构建学习习惯的结构体系,提出学习习惯操作性定义,拓展对学习惯的研究,丰富对小学生学习习惯的认识。
2.编制小学生学习习惯问卷,此问卷可以作为对小学生学习习惯了解的工具,了解分析目前小学生学习习惯的水平与特点,帮助教师、家长、学校与社会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供参考信息。
3.本研究对小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了调查,了解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分析小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影响因素,主要从性别、年级、是否是独生子女三方面进行,为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提供参照依据。
 
四、调查研究的实践成效
(一)对小学生学习习惯现状的分析
1.小学生的总体学习习惯状况较好
    从附表1—附表5的各年级选项(本问卷分“完全不符合、不太符合、不确定、比较符合、完全符合” 五个选项等级,且调查的题目以肯定、正向形式呈现)统计中可以看出,首义路小学的学生学习习惯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选项主要集中在“比较符合”与“完全符合”两项选择中,其次是“不确定”选项,对于“完全不符合”与“不太符合”选项的选择极少。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开展,学校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发展较为关注,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因而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总体较好,其中在“应对考试习惯”、“完成作业习惯”、“课堂听课习惯”测试内容中得分较高,主要与教师和家长和学校都非常关注学生的重视程度有关,因为一直以来,教师、家长和学校都非常关注学生的考试和作业情况,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并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学生在这两方面表现自然更突出。在“课外阅读习惯”、“课后复习习惯”、“合作学习习惯”得分较低,说明这3个学习习惯还没有得到重视有关,值得注意的是,在对8个调查内容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学生在“课外阅读”选项的得分总体偏低。
2.女生的学习习惯总体上优于男生
     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水平总体上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的学习习惯水平要显著高于男生。一方面是由于在小学阶段,女生的心理发展比男生要早,所以各方面表现比男生要好;另一方面由于受到我国传统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的影响,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女性的要求更高,使女生比较听话、顺从,因而女生在小学阶段更能够按照老师和家长的要求,表现出积极的学习行为。
3.小学生的学习习惯随年级的上升不断提高(年级差异性)
    从附表1—附表5及附表6中可以看出,小学生学习习惯在年级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四、五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发展水平随着随年级的升高不断上升的趋势。主要由于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知识经验不断丰富,心理发展逐步完善,学生自觉性、独立性有了一定的发展,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具有的明确学习态度,懂得一定的学习方法,从而使学习习惯有了较大的提高。
     在低年级测试中,一年级的得分比二、三年级要高,这说明,刚入学小学生比较听教师和家长的教导,重视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把学习与社会、家长、老师的的认同对等起来。这进一步说明小学阶段是学习习惯形成的重要阶段,要引起教师、家长、社会的重视。
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学生自觉性、独立性的发展,学生对学习意义的认识、学习态度的明确、学习方法的了解将会对学习习惯的良好发展提供基础。
4.独生子女的学习习惯要高于非独生子女
     检验结果表明,是否是独生子女对小学生学习学习习惯水平有重要影响,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学习习惯总分上差异显著,表现在:独生子女的学习习惯水平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其中,各年级的男生独生子比非独生子水平高;独生女学习习惯水平在总体上略高于非独生女。(参见附表8)
     独生子女的学习习惯明显优于非独生子女,可能是由于独生子女在家里能得到更多的关注,父母对他们的期望更高,在无形中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这也说明了家庭是对小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场所,家庭教育在其成长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而家长要给子女提供优质的家庭环境,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根据研究分析形成的教育对策
    小学阶段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古训有“养其习于童蒙”之说,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对学生来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是他一生中完成各阶段各项学习任务的重要条件和保证。学习习惯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着稳定、持久的作用,能够形成优良的学习动机、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生活、学习中逐渐形成的。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主要受家庭、学校、社会和学生自身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例如,家庭中父母的榜样作用、教育方式、家庭氛围、家庭结构、父母受教育状况以及是否是独生子女等都会对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学校氛围、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同学间的交往与合作、社会风气以及学生的个人主观心理特点,都将影响到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1.使学生明确学习习惯的主要内容,联系实际,坚决落实到实处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己经引起大家的重视,我们应该如何入手,关键在于要明确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具体包括的哪些内容,同时要让学生自己也做到心中有数,在具体的实践中,还要能联系到自己的实际,落实到实处进行,具体要求如下:
   课堂听课习惯:专心听讲,认真做练习,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课后复习习惯:每天主动复习、总结所学内容,坚持预习功课。
   课外阅读习惯:坚持阅读,会做读书笔记,在阅读时要积极进行记忆,有效安排课外学习活动。
    作业练习习惯:专心、按时完成作业,作业保质保量,作业完成后要自己进行检查与修正,遇到不会做的习题应该主动寻求帮助,并能及时对错误的习题进行纠正错误。
     应对考试习惯:考试时注意审题、检查或演算,不轻易放弃,坚决杜绝“作弊现象”,能正确看待考试成绩。
合作学习习惯:学会与同学相互帮助、互帮互学,乐于与同学交流学习方面的经验。
     学习卫生习惯:能保证正确的坐、站、看书、写字的姿势,坚持体育锻炼与每天的眼保健操,坚持自己检查和整理学习用品。在学习过程中注意休息,做到劳逸结合。
     自主学习习惯:能自己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做到主动学习。
2.善于利用榜样的示范作用,在无形中培养小学生的学习习惯
    外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人类行为获得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并强调榜样的重要性。
(1)重视父母的榜样作用
    家庭作为小学生教育的重要阵地,父母的行为必然成为孩子模仿的首选对象。因而,父母应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创设学习型家庭氛围,与孩子互相影响、共同进步。特别是要有意识的要让孩子形成课外阅读的习惯,使读书成为一种经常的家庭活动,比如家长要经常和孩子一起读课外书,帮助孩子挑选适合的阅读材料,共同交流读书心得等。在孩子学习做作业时,应当帮其搜集学习资料,辅导做作业等。
(2)学校教师的榜样作用
     教师的言行时刻影响着学生,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对教师的态度还处于强烈的崇拜阶段,因而更易受教师言行的影响,对教师的言行进行模仿。因而教师要做到以身作则,形成积极的工作态度、教学方式,建立融洽的师生交往关系与相处模式。
(3)发现与引导学生同伴之间的榜样作用
     由于同学之间由于年龄、性格、经历上的接近与相似,孩子最容易受到同学、同伴的影响。教师要经常注意对学生树立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善于发现和有意识的宣扬班级中出现的好榜样,如积极回答问题、认真听讲、作业干净整洁、坚持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学生,老师要注意引导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效果会更好。                  
    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小学生开展同伴交往学习,开展小学生合作互助的学习模式。“研究表明,合作学习对学生的同伴关系、成就动机和成就方面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尤其是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为他们进一步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7]
3.学校应坚持制约规范的原则
    学校是学生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主要途径,对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影响十分重大,根据长期的观察与了解,不同学校对学生学习习惯的有影响,从教育设施、教学手段到教育管理,学校各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多媒体的使用、老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态度、教学方法、课堂组织等方面较好,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因此,学校应对学生的学习制定一些规范化要求,对学生的错误学习习惯进行有效的制约,如严格要求学生自己整理学习用品、自己安排学习计划、先写作业再玩、写作业要专心、每天要预习和复习、不准抄同学的作业、专心听讲、积极回答问题、考试时要审题和检查等,促进他们在学校里能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的学习习惯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具有不成熟、不稳定性,再者相对于家庭而言,学校的学习规范对小学生更具权威性与强制性,家长也没有制定严格的规范,导致了很多学生在学校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到了家里就不具有约束力了。因此也需要家长与学校配合,对学生不恰当的学习习惯进行约束与制止。
    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小学生实行制约规范的同时,还要尽量尊重学生,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结合能力增长的需要,循序渐进、逐步地提出具体可行的要求,使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如首先从要求学生养成上课专心听讲、按时完成作业、注意学习卫生等简单的切实可行的学习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水平的提高、知识的不断更新,到了小学高年级,就要在简单的学习习惯基础上逐步训练养成高级的学习习惯,如自主学习习惯、课外学习习惯、合作学习习惯等。
4.教师要实现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具体指导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尽可能的关注到每个学生的需要和发展,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运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的学习习惯,如进行勾画或做标记、会使用工具书或参考书;教给学生复习的技巧和方法;教会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做读书笔记,并记忆精彩文字;学习过程中要知道劳逸结合;指导他们制定学习时间表和学习计划等。
    从总体上看,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是一个从无到有,从自发使用、他人暗示使用到自觉使用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小学生的学习习惯的水平是由低到高地发展趋势,具有长期性、发展性、迁移性特点。因此,教师和家长应该积极相互配合,要具体引导小学生的学习策略的养成与发展。
5.采取积极鼓励的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所谓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中,外部学习动机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内部学习动机还处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并且具有长远社会意义的自我实现动机正经历着从无到有的过程。这主要与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以及学习环境的特点有关。”[8]因此,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外部动机为主,这就促使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应大量地采用合理奖赏及时反馈、适度竞争等教育方式,激发其学习动机;另一方面,也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学生的需要、好奇心、求知欲、兴趣等方面出发,通过自我调节、自我激励、培养主体意识,发挥主体作用等方式,促使其学习动机由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化,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
    可以看出,要使学生形成各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定要坚持正面鼓励,循循善诱,使之成为学生的内部心理需要。家长和教师发现了学生具备某些良好学习习惯时,应及时以正面积极的方式,运用表扬、鼓励或奖励等强化手段,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自觉自愿地巩固已有的良好学习习惯,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例如,当学生看到自己认真做作业取得好成绩时,自觉性和积极性就会随之高涨,按时、认真、细致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就会逐渐养成。
6.社会的支持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力量的支持,学校是学生习惯养成的主阵地,家庭是学生习惯养成的催化剂,社会是检验学生学习习惯的场所。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与发展应是整个社会的责任,需要社会力量的配合,因而要重视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净化社会风气,营造有利于小学生学习的外部环境。如在政策层面上,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对小学生学习环境的监管,进一步完善青少年宫、科技馆的公共场所,增加对小学生学习体验的环境建设与投入;与此同时,强调与各级学校的合作,开展丰富多彩、形式有趣的学习竞赛、科技创新大赛、治理游戏、健康积极的文娱活动等。
    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与发展应是整个社会的责任,需要社会力量的配合,应而要重视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净化社会风气,营造有利于小学生学习的外部环境。如在政策层面上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对小学生学习环境的监管,进一步完善青少年宫、科技馆的公共场所,增加对小学生学习体验的环境建设与投入;与此同时,强调与各级学校的合作,开展丰富多彩、形式有趣的学习竞赛、科技创新大赛、治理游戏、健康积极的文娱活动等。
7.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心理
    小学阶段是儿童学习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的重大转折时期,制约着小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习惯的养成。乐观稳定的情绪、高尚的道德品质、坚忍不拔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和谐的人际关系、善于调节自己适应环境等性格特征,能提高他们的学习的效果,在学习中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逐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发展丰富的学习情感和兴趣,有助于为他们从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一步促进小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并有能力开展自主性、创造性的学习活动。
    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9],学习习惯的形成是终生受益的,它对人的影响是广泛的、深远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成绩是联系在一起的,学生有好的学习习惯,必定会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二者相互影响、密不可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形成学习的组织性和系统性,有效地形成结构化的智力活动和知识结构,从而拥有高质量的学习。许多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也提到,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学习积极主动,课堂上专心听讲,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踊跃回答问题,注意课后复习,合理安排课外学习活动,这些都是良好学习习惯的表现。一般来说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学习习惯一般都比较好,学习差的学生在学习习惯上表现也比较差。我们对学生的教育不能盯着成绩,学习成绩是一时的,我们要加强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受益终生。
    值得注意的是,家长和教师在不同程度上都忽略了考试对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作用,再加上我国传统考试评价制度对学生成绩的考核模式,使大多数学生都出现了考试焦虑的症状,影响了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只有对小学生进行考试心理的辅导与调适,才能使其形成良好的应对考试学习习惯。考试心理的辅导与调适的重点是帮助小学生学会合理的安排复习,掌握考试的技能、技巧,克服考试焦虑等。比如帮助学生分析平时作业中错误习题的原因,安排好学生的学习与复习计划,以减少焦虑与恐慌。此外,对于学生的评价制度也应相应的进行适当的调整,减小学生的心理压力与学习负担,主要在于形成多样性的考试评价制度,不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发展的唯一标准,鼓励学生适当的参加学科竞赛以及课外活动,形成真正的全面、健康、积极、良好发展与成长的道路。
 
 
 
 
 
 
 
 
 
 
 
 
 
 
 
 
 
 
 
 
 
 
 
 
 
 
 
 
 
 
 
 
 
 
 
 
 
 
 


[1]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21.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8.
[2]吴增强.中小学生心理教育[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
[3]晓丽.小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查[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4月.
[4]苏思慧,盛华.学习习惯及其形成的影响因素[J].学科教育,1999,9:27一31.
[5]黄正平,小学养成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6]田正平,朗主编.中国教育经典解读[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578一583.
 
[7]李原等.合作学习对小学生同伴关系、成就动机和成就影响的研究[J]. 心理科学,1995(18): 216-221.
 
[8]张敏等.4—6年级学生学习动机的结构分析[J]. 心理科学,2005(1): 183-185.
[9]李晓丽.小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查[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4月.
相关资料下载:  双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