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小学研训
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亲近童年 回归童年
阅读次数:[]次
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亲近童年  回归童年
问题:
      教师如何在课堂上进行有效指导?
问题解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新课改实施的一个亮点,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者的重视,很多学校都专门开设了此课程。实践性、体验性、综合性、生成性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主要特点。然而,我在课程改革实施中发现,它似乎被赋予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从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导的有些教师就犹如神坛上的圣人,完全操纵着整个实施的过程,为了力求预案的稳定性,有时就会潜意识地、理想化地把学生想象成其“剧本(教案)”中的一个“角色”,一厢情愿地认为学生会迎合“剧情”的需要而“该使眼时才使眼”、“该出手时才出手”。相反,学生只会情不自禁地因自己的“想当然”而“使当然”——“该到那就到那”、“该这样就这样”,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对象是儿童,不可否认,童年的生活需要有儿童文学、儿童画和儿童歌曲等作为支持,那么,一个必然的命题便从容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否也已真正烙上了童年的印痕?今天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否已经开始为孩子们打造一个适合他们自身发展的“综合实践活动童年”?难道,我们的孩子们就不能拥有一片属于他们自己的综合实践活动天空,“童年综合实践活动”对于他们来说,难道真是这样可望而不可及?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何才能亲近童年、回归童年!
解决策略:
一、综合实践活动有它与众不同的逻辑和视角,她鼓励自我、张扬个性,充盈着对儿童独特思考的激励和肯定。
「案例」我可以用走路走出路长
      课堂上,老师提出了“如何测量操场的长度”,孩子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可以用尺量,有的说可以用绳子测量,有的说可以上网去查,有的说可以去采访询问……显然孩子们的方法都在我的预料之中。于是,稍作小结后,我决定进入下一板块的教学。不想,平时一向不善言谈的的陈燕同学站了起来:“老师,我还能用脚走出来。”“什么,用脚走出来?”几乎在同一时间,我和孩子们都将猜疑的目光投向了他。然而,他却从容地走上了讲台,我先量我一只脚的长度,然后前脚脚后跟挨着后脚脚尖,计算出一共有多少只脚的长度,就可以大约求出整个操场的长度了。这样,操场的周长不就计算出来了吗?”……
「思考」
      每个儿童都是一个独特、完整的生命个体。虽然他的方法稍显笨拙,但他们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生活阅历、文化背景,尤其是在日常生活、游戏等活动中所积淀下的“生活经验”,使得他们每个人的综合实践活动背景都是如此丰富而独特。我们可以称之为 “民间综合实践活动”,但它们的存在至少对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出一种崭新的要求与表达方式,那就是:唯有走进儿童的世界,才能真正和孩子们一起并肩看风景!
      走进儿童,首先就意味着一种宽容、一种理解和欣赏。当孩子与众不同的想法、思想以及思考问题的视角展现在你面前时,你是否首先能保持一种审慎的态度,是否善于从孩子们的角度去换位思考,是否能排除自我经验的干扰和成人的“文化优越感”,而以一种“平等中的首席”之身份介入对问题的思考,进而与他们一起交流、沟通、协商?其次,作为教师,我们是否具有自我批判的勇气与气度。一个不善于进行自我批判和深刻反思的教师是很难真正看清孩子眼中那片美丽的风景的。当孩子们的想法与你发生冲突时,你首先考虑的是什么?是否定、改造他们的想法,还是更愿意相信他们思维的合理性,更愿意从肯定、理解、揣摩的角度去对待?事实上,这当中面对的恰恰是一种教育的抉择,而抉择的背后映射的正是为师者思想和人格的魅力。
      生活本身就是开放的,我们无法预设儿童的生活,也就势必无法看透和把握每个儿童的生活世界。是生活丰富了儿童的世界,而儿童世界的丰富又拓展了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之后,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将走向一个更为开阔的高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亦将走向一个更加开放、更加流动不居、更富理智挑战的崭新历程。
二、童年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是直觉的、模糊的,它强调准确性和科学性,但同时也能包容错误与偏颇。
[案例]“课间十分钟的调查”
      那是一次“课间十分钟”调查活动,孩子们正要调查全校六个班级课间十分钟活动的情况,在第一阶段老师对学生们调查的方法和内容进行了相关指导,接下来,各小组都拿着他们的调查结果来进行汇报,他们是通过举手统计的方法,利用各班夕会时间对六个班级上午第三节课课间活动情况进行了调查,每人限定举手一次,有体育活动的,有老师拖堂的,有学习的,有处理个人事务的等等,那节课后,有同学提出了疑问:老师,那我下课后既上了洗手间,又进行了体育活动,那怎么办呢?当时的我,只告诉他们只能选一种,没有告诉他们任何理由。又有同学反驳了,我如果干了三件事情,怎么选择呢?我觉得应该3样都选,而不是老师说的只能选一种。我只是觉得学生似乎在和我打对战,感觉恼火,没说任何话就匆匆进行到下个环节中。
[思考]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说像一个神坛上走下的圣人,毋宁说更象一个平易近人的凡夫俗子。它从某种意义上讲,她已不再是一成不变的一些学科课程真理的集合和化身,相反,她更像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进化、不断更新着的运动体。既是如此,那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要求那些刚刚接触生活不久的儿童,能一步到位地完成对于生活知识的精确建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拒绝模糊性和直觉性?
的确,它究竟何错之有?换言之,就算是孩子们的统计不够科学,但那只是我们从成人的视角所作出的判断,对于五年级的孩子,尚没有对统计学有更多的了解,作出这一判断恰恰反映了他的认识水平,反映了他对知识的渴求,对问题的困惑。对他们而言,或许这才是一种真正的“准确”。如果说这是一种对孩子的迁就,那千万别以为这样的迁就会误了我们的孩子。恰恰相反,孩子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螺旋上升的渐进过程。从模糊走向清晰、从混沌走向有序理应成为儿童生活发展的必由之路。上述案例中孩子对于统计学的认识恰恰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其实,又何止“统计”如此,综合实践活动教育中这样的现象无处不在。我们对学生探求的奇异现象可能所知太少,我们所能做到的,最重要的就是“请别伤害他们”。开展研究性学习、创造性学习,关键是保护和发展学生思考的能力,要求学生敢于除旧布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的东西1。只有当我们能真正从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看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看待孩子们的潜在成长,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健康、持续地发展。
三、综合实践活动应该充盈着一种游戏化的精神。让孩子们知道他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而不是仅仅要求他们去做。
[案例]“由“老师,我不想说,我不愿意说”想到的”
      课上,老师安排学生进行了一次“关于喜欢的课程的调查活动”,可学生们都沮丧的走进了教室,因为他们都失败了,原因是正值上课时间,其他班的老师都不接受他们的调查活动,认为影响了课堂教学。老师问:你们有什么感想?孩子们都不愿意回答。原因之一是老师开课就说:“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做一个关于喜欢的课程的调查活动”,然后就对方法进行了指导,接下来就是实践体验了,试问孩子们根本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就强加于他们身上,他们会心甘情愿吗?遇到了困难当然不会努力解决,而是退缩回“教室”。
      课前教师用了一个游戏导入。依次在黑板上出现三个汉字(越来越小),看谁在规定时间内写对的多。这一设计为了引起学生对自己视力的关注,从而引起他们对近视问题的关注。不难想见,在这样一种蓄势以待的求知状态下,孩子们的眼神中闪烁着怎样的一份渴望探索的目光。于是,接下来的整整两节课时间,孩子们沉浸学习如何测查视力的过程中,全然忘却了一次次响起的铃声、忘却了窗外孩子们嬉戏追逐的身影……
[思考]
      一项工作完成的效率之高低或质量之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事人对于这项工作的投入程度。游离于其外,自然就事倍而功半;沉浸于其中,无疑是事半而功倍。工作如此,教育同样也不例外。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缺少的恰恰是这样一种令人“沉迷”其中的教育魅力。
     于是,想起了孩子们游戏时的那份忘我和投入,想起了孩子们面对喜闻乐见的活动时那份兴致勃勃和目中无人,突然醒悟:教育,缺少的不正是这样一种游戏化的精神吗?什么时候,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也能让孩子们沉浸其中,而全然忘却身外的一切,这将是一种何等理想的教育境界呵。
      回想上述案例,孩子们如何会这般投入与痴迷?不正是因为“视力游戏”的结论让孩子们倍感惊异,进而深深地为它所吸引,欲罢不能?与其说,孩子们正在完成一项学习任务,毋宁说,他们正从事着一项极具探秘色彩的游戏活动。正是从这样的角度看,整个探究活动已不仅仅是一次简单意义上的学习,至少它已经浸染上了一种游戏的精神,一种足以让孩子投入其中而不能自拔的游戏精神。由此把综合实践活动建构成一个真正的“生活世界”2。试想,一旦这样的游戏精神能萦绕在我们的课堂上,学习还会是一种负担,教育还会走进“教师厌教、学习厌学”的窘境吗?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课改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如何让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真正走进孩子们的世界,为孩子们所关注、喜爱、认同和向往,我想,走出综合实践活动金字塔的神秘殿堂,摒弃古板、枯燥、令人敬而远之的严肃面孔,让综合实践活动真正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回归儿童,和“儿童文学”、“童谣”、“儿童画”、“儿童音乐”一样,在回归童年中寻求小学教育的真谛,这应该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选择。
                 
                                                武昌区珞珈山小学   陆颖
相关资料下载:  双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