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高中研训
武昌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建设与实施指导意见
阅读次数:[]次
                              武昌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建设与实施指导意见
                                                      教研员  张银华
      为了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落实《湖北省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与实施意见》和武昌区教育局教培中心《关于高中课程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的各项任务,推进我区语文教师不断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并结合我区高中语文教学工作的实际,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课程建设
1、领会课程思想,明确教学目标。
(1)指导思想
     高中语文课程教学必须坚持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坚持以现代课程观念指导整个高中语文课程教学工作,把转变语文教学观念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贯彻于教学的始终。坚持高中语文课标及教材教学为核心,重点围绕更新语文教学观念,优化语文教学过程,转变语文教学方式,改进语文教学评价等方面开展教学。坚持“科学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区中语会、学校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继承和发展”的科学观,吸收我区中学语文近十年来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借鉴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教学过程中得到的经验和启示,积极稳妥地推进高中语文课程教学的各项工作。
(2)目标任务
      高中语文课程目标的表述与过去的《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有较大不同: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和发展·创新等五个方面是课程的总目标。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目标,对开展语文教学、探索实现课程目标的基本策略和操作方法是极为关键的一环。课程目标有两个特点:一是高中语文课程目标分五个方面表述,虽各有侧重,但总体上是一个整体,体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思想性和审美性的统一,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统一。高中语文目标主要着眼于培养高中学生语文素养,在基础性和发展性两方面更关注发展性,在共性和个性两方面更重视个性,在普遍性和选择性两方面更强调选择性。二是两条线索纵横交错,贯穿于整个目标体系之中。纵向线索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这是隐形线索,是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最本质的体现。这三个维度是相互交融、渗透的关系,是整体而不是分割的,是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和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横向线索是必修课程目标和选修课程目标,这是显性的线索。两条线索纵横交错,贯穿于整个目标体系之中,使高中语文课程目标体系严谨完整、清晰明了。
2、理解课程性质,把握基本理念。
(1)课程性质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与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是一致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们需要探索出能较好体现高中语文实用功能的途径和方法,积极研究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强调对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关怀、对学生思想感情熏陶的课程教育新模式,要重视研究“讲解引导”、“情景感染”两种教学方式所体现的教育价值和在具体的教学情景中的基本规律和运用策略。
(2)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过去的《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三项基本理念: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②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③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在实践中,我们要结合教科书的基本特点,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逐步体会和探索出这些理念的价值。在充分分析各种教育背景和教育资源配置情况的前提下,在承传教学传统的过程中,要研究语文教学需要调整哪些教学行为,学习和掌握哪些基本的技能,才能体现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思想。
3、科学处理教材,认真钻研文本。
     (1)高中语文课程的一个主要特点,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为师生选择和处理留下了足够的空间。“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求”,其内容是多种科学文化、人文素养等汇集的信息场,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实践性”。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应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发展取向和学习需要方面的差异,对教材进行调整处理或改编重组,使其指向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充分培养和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2)准确把握文本。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我们再也找不到“课文”这两个字符,取而代之的是“文本”。这就意味着:一是由过去的“唯一的学习对象、学习内容”的“课文”变成了现在“首选的学习凭借、学习手段”的“文本”,是对教材中“课文”地位和价值的重新认识和定位;二是教材中的课文是文本,作为文本的决不仅仅只是教材中的课文,还应包括将课文之外的大量的丰富多彩的充满生命力的文本引入课堂,使之成为学生语文学习实践的沃土。这就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把握作为课文的文本,还要能把握大量课文之外的文本。只有教师在真正意义上把握了文本,才能合乎规律地找准学生成长的发展点,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4、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1)优化教学内容。抓住共同基础的重点内容,削枝强干,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落实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
     (2)优化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合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对话等的教学方式,“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类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让学生在“各类活动”、“各类场合”中体味语言情境,琢磨学习别人的语言,推敲选择自己的语言,积极参与到语言实践中去。
     (3)优化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在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对构成教学的诸要素所设计的比较稳定的简化组合方式及其活动程序。优化语文教学模式,必须树立以学设教的现代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明确、集中,教学重点突出,强化学生对语言的感悟、积累、运用;科学处理教师、教材、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改革旧的语文教学模式,变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为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教师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学生的疑点进行点拨、指导,使学生由不懂到懂、不会到会。
    (4)优化教学手段。教师在教学中科学的采用语言直观、实物演示、游戏、表演、多媒体教学、社区语文实践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做到适当、适时、适量,注重其实用意义和审美价值,创设生活情境,沟通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发展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5、加强自身修养,发展教学专业。
      高中语文教师素质是影响高中语文课程教学的关键因素,教师素质的提高是语文课程任务的重要内容。通过接受科学合理的培训,再加上自我不断学习,造就符合当今高中语文课程教学的高素质教师,是推动和确保当前课程教学效率的必要条件。在课程教学中,要把教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看作重要的资源,通过创设情境,引导教师在活动、表现和体验中反思自己的经验与观念,在交流和分享中学习他人的长处,产生新的经验,达到新的认识,从而实现自我提高。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他们之所以采取某些行为而不采取另外一些行为有自己的理由。尊重每一位教师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为教师分享他们的经验提供了机会和空间。关注教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可以使具有不同知识和经验的教师在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获得适合于自己的提高与发展。
6、开展教研活动,优化课堂教学。
      在语文课程教学中,建立三级教研网络互动系统,即以市级教研活动为引领,以区级教研活动为中心,以校本教研活动为根本,积极稳妥地推进新课程改革。
    (1)市级教研活动。从理论到实践为全市高中语文课程的实施指明方向;提出全市高中课程教学语文学科指导意见;通过调研和反馈,根据教师的需要组织市级教研活动;深入课堂,与一线教师共同交流信息、互相探讨,做好指导工作;根据新课程实施中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确立相关的课题,指导学校开展课题研究。
     (2)区级教研活动。落实市级教研活动的有关内容和精神;与教师一起开展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与教师一起做好课题研究工作;参与校本教研活动;做好课改的服务和教师的服务工作。
     (3)校本教研活动。首先,集体研究。一是研究课程理论、相关的教育理论和语文学科的前沿理论,理解、接受、消化、执行新课程;二是认真研究新教材,系统地研究整套教材的体系,深入地研究新教材的每一个模块,准确理解教学内容,把握教学要求,然后重点研究好语文知识体系和双基要求,通过系统的研究,提高把握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三是研究课堂教学,根据课程理念,把对教材的体系、内容、要求的理解放到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施中去。其次,专题研讨。行动研究、问题会诊、案例分析、实践反思、观摩讨论、讲“我”的教育教学故事等,积极倡导即时交流、即时研讨和即时反思。
                                                         二、课程实施建议
                                                                 高一年级
    一、指导思想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积极推进、重点突破、兼顾各方、逐步到位”为基本思路推进我区高中语文课程改革;要遵循规律,注重创新,以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为指导,全面实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独特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提供学习空间,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满足教师精神探寻和实践创新的需求,建设一支符合素质教育发展要求的教师队伍,以促进我区高中语文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任务目标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
     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全面、积极、稳妥地开展课程实验工作,取得适合我区实际的语文课程改革经验;确立现代课程观念,更新课程内容,开发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资源,建设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符合我区基础教育实际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形成具有我区特色的语文课程体系:探索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快高中语文教育评价和高考语文命题的改革,建立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的评价体系和语文教育质量的评价体系;建立并完善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语文教学监管机制;建立新的校本培训机制,促进广大教师转变观念,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建设一支符合素质教育发展要求的教师队伍;建立推进语文课程改革的有效工作机制,确保语文课程的各项任务顺利完成。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目标: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学生在完成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后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获得发展:
     1.知识与能力
     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描摹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文言文,理解词语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能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
     多角度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考虑不同的目的和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惑,培育科学理性精神;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在口语交际中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善于倾听,敏捷应对。
     2.过程与方法
     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批判能力。
     能阅读理论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各种文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能用普通话流畅的朗读,恰当的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情感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注重合作学习,善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乐于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
     学习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反思,探究作品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共同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学会尊重、理解作品所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理解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做出恰当的评价。
     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拓宽文化视野和空间,提高文化修养;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能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文化专题研讨,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
    三、课程设置
     1.课程结构
     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
     必修课程由“语文必修l、语文必修2、语文必修3、语文必修4、语文必修5”五个模块组成;选修课程由“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每个系列包括若干模块。
    选修课程分为三类:“选修I A”、“选修I B”、“选修I c”;  “选修I A”是全省指定的统一选修模块;“选修I B”是全省指定的供学生选择修习的模块,学生可选择其中的一个模块修习;“选修I c”是学校视条件在除去选修I A、选修I B的其它模块中选择开设的供学生修习的模块,模块内容和数量由学生、学校视实际情况确定。
     2.教材版本
     必修模块:人教版“语文必修1”至“语文必修5”。
     选修I A:《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人教版)。
     选修I B:使用人教版必修教材的学生可在《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演讲与辩论》(人教版)中任选一个模块修习;使用苏教版必修教材的学生可在《语言规范与创新》(苏教版)、《<史记>选读》(苏教版)中任选一个模块修习。
    选修I c:由学校视条件在人教版、苏教版选修教材中(“选修I A”、“选修I B”规定模块除外)自主确定,供学生选择修习。
     3.教学安排
     (1)每学年5 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包括寒暑假、节假日等)11周。
     (2)每学期分两学段安排课程,每学段1 0周,其中9周授课,1周复习考试。
     (3)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均按模块在学段组织教学,每个模块36学时,每周一般按4学时安排。
     (4)必修课程的五个模块在高一至高二的学段中按模块顺序开设,其中必修1、必修2模块的教学在一个学段内完成,必修3、必修4、必修5模块的教学在一个学期内完成;选修课程在高一下学期第一学段起与必修课程并行开设,选修I A、选修I B模块教学的先后顺序由学校自主确定,每个模块的教学在一个学期内完成。
     4.学分要求
     学生完成一个模块修习并符合相关学分认定要求即可获得2学分。
     高中生语文水平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学生修满必修课程的10个学分便可视为完成本课程的基本学业,达到高中阶段的最低要求。
     第二层次:学生在第一层次基础上再修习“选修1A”的两个模块和“选修I B”中的一个模块,再获6个学分,达到16学分的第二层级水平。
     第三层次:学生在第二层次的基础上再选修“选修1c”的若干模块,获得2学分或2学分以上,加上第一、第二层次的学分,共获得1 6学分以上,达到第三层次水平。
四、教学建议
     1.实施新课程教学,语文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要全面把握《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内容,领会精神实质,同时还要了解高中课程改革的宏观背景,明确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在高中语文课程基本理念的统摄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积极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2.要了解语文新课程的结构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的特点:必修课程由“语文必修1”至“语文必修5”五个模块组成;选修课由五个系列构成,每个系列可以开发出若干个模块。要积极探索选修课教学中资源利用与开发、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评价等一系列问题,创造性地组织好语文选修课的教学。
     要把握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总体目标: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展创新。准确把握必修课程关于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具体课程目标和选修课程关于五个系列的具体课程目标。要正确处理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共性目标与个性目标、即时目标与长效目标等关系。依据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的不同特点、不同功能及其内在联系制订和选择课程目标的达成策略。
     3.要认识新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全面发挥语文课程的功能,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针对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实施教学;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能够胜任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教学工作,树立正确的教学观,自觉转变教师角色,提高教师的课堂实施水平。
     4.认真开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研究工作。教科书是最重要的课堂教育资源,要正确把握新课程教科书的编写指导思想和基本理念;把握教科书的结构体系,理解教科书模块之间的联系和各模块的丰富内涵,了解必修课程内容和选修课程内容的关系;把握教科书的特点,能够针对学生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要切实做好对学生选用教科书的指导工作。
     5.加强新课程教学研究工作。新课程教学研究重点要放在优化教学过程上面,总结探讨优化教学过程的基本要求,明确教学过程遵循的基本原则,正确处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等关系,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优化的要求,切实解决新课程教学的一系列具体问题。
     开展教学常规研究,不断探索具有科学性、操作性、灵活性、选择性,并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方式方法。
     开展教学策略的研究,积极进行主体性、探究性、开放性、民主性等多方面的教学策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开展选修课程的教学研究,做好选修课程的教学和开发工作;研究选修课程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问题,探索选修课的教学组织方式。   
 五、评价建议
     1·要建立新课程评价理念。评价要立足过程,促进发展;在高中整个阶段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以评价手段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淡化甄别与选拔功能,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2·进行学习评价,重点要研究对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价。如,如何确定发展性评价的重点;提供什么样的情景才合适;评分方法如何确定才能提高学习积极性,建立自信,形成学习能力等等。通过评价的研究和实践,尝试建立学生语文学科成长记录袋,制定高中学生语文学业成绩测试及学分管理的实施方案。
     要十分重视学生模块学业评价工作。模块学业成绩评价包括终结性的学业成绩测验和过程性评价两个方面。模块学业成绩由学校认定,教育行政部门和专业机构负责监控。选修课的评价与必修课的评价应有所不同,要注意选修课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评价方式也应具有多样性,例如,可以开卷笔试,也可以采用小论文、演讲、口试等多种方式。
    3·开展新课程评价的研究工作,切实解决传统评价中存在的问题。评价内容要改变过去过多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的倾向,重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评价标准要改变过去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的倾向,重视体现个性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评价方法要改变传统的笔纸考试为主、过多倚重量化结果的做法,重视采用质性的评价手段与方法;评价主体要改变过去被评价者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的现象,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评价重心要改变过去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的做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4·开展对语文教师教学水平评价研究。“以学论教”是教师评价改革的重点;打破惟“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打破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课堂教学评价的重点是教学内容、过程和效果。对一堂课的评价,要关注教师是否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来设计和组织教学,应该观察有多少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有效学习。在教学内容方面应强调学生文化的积累、语感的培养、情感的体验、思维能力的训练、审美能力的培养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5·考试安排:期末全区统一调考,统一阅卷。高一上学期考试内容为必修一、必修二,下学期为必修三和选修,难度系数均为0.65,题型为山东高考卷模式。
六、课程开发 
    1.高中语文课程要满足教学中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应当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作用。教师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以满足教学的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加强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建设,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语文课程资源指的是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除了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外,还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日常生活等。此外,教师与学生也是课程资源的组成部分;根据教学情景的需要而收集到的教学信息、生活信息、音像资料等也是重要的资源。
    3.学校应认识到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城市有城市课程资源的优势,农村也有农村独特的课程资源。教师要树立强烈的利用和开发资源的意识,认真分析当地的资源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努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
    4.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此外,学校在充分利用已有资源、逐步推动语文课程新资源生成的同时,也应该注意校际资源的互补与共享。
    5.各级教研部门要重视新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的研究,切实帮助学校和教师解决新课程实施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尤其要对课堂教学资源、新教材活动方案的组织实施、专题教学资源的整合、语文选修课程的开发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促进课程改革实验水平的提高。
    七、保障措施
    1、高中语文学科新课程专家指导组及相应的专业支持机构,各级教学科研专业机构配合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学科教学推进方案,指导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推进工作。加强新课程改革的研究、指导、服务、决策咨询等工作,对实施过程进行跟踪评估和检查,在教学常规管理、课堂教学、考试与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专业支持和引领。
    各级专业支持机构要依托样本校,组织多种形式的研讨交流活动,努力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倾向性问题,发现和培养典型,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学校要积极探索并建立以校为本的高中语文教研制度并主动寻求专业支持。
    语文教研员,以学校为基点,以课程改革研究为中心,统筹安排语文的教研活动,特别重视抓好校本研修,并结合实际及时转化研究成果,为我区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实验提供优质服务。
    2.建立并完善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语文教学教研与管理机制。学校要建立相应的教学指导机构,建立新的校本教研机制。加强教研力量,紧密结合教学实际开展校本教研,以解决语文新课程实施中教师遇到的实际问题。坚持以教学科研为先导,把改进课堂教学的研究贯穿到新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3.开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实验评估,定期跟踪调研,发现问题,及时反馈,采取有效措施适时引领调整。结合高中新课程评价制度的整体改革,建立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的评价体系和语文教育质量的评价体系,加强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研究,加快高考语文命题的改革。
    4.加强学校教育资源开发和硬件建设。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要加快图书馆、阅览室、网络等硬件建设,努力开发有利于语文学科新课程实施的教育资源,特别要解决目前与选修课程相适应、相配套的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现状。
    5.提高语文课程管理的科学性。学校要建立与课程发展相适应的课程管理制度与机制,从课程支持、课程组织和课程实施等方面实施对课程的相应管理,形成较为完善的课程管理体系,为课程的开发、实施营造良好的环境。
    八、注意问题
    1.重视初中语文与高中语文教学过渡和衔接问题。一是观念上的衔接,要认真研读《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了解初中语文教学实施情形,在实践中体现新课程基本理念;二是高中教学本身的衔接,要研究高中新课程的继承与革新问题,做好大纲教材教学与课标教材教学的衔接工作。
    2.大力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以学定教,以教导学,温故知新,采取能满足学生需求的多种教学方式;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切实解决传统的教学方式可能因为教材容量大、课时有限而导致时间严重不足的矛盾。
    3.教材容量大,体例新,综合性强,专题性突出,教师要对教科书做全面了解,系统把握,防止造成教学的盲目性和不必要的重复。注重课标教材模块中各板块教学的均衡性。
    4.课标教材教学要解放思想,在资源利用、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学习评价等问题上逐渐克服习惯的影响,把新课程理念变成生动有效地教学实践。
    九、研究专题
    依据新课程的特点和实施的需要,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专家指导组提出下列课题供学校、教师开展研究。
    专题一: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与课标教材研究
    (1)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与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比较研究
    (2)课标教材与大纲教材比较研究
    专题二:高中语文教学内容研究
    (1)语文知识及其教学研究
    (2)教材资源的挖掘和利用
    (3)语文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4)基于模块和学段的教学内容研究
    (5)选修课教学内容研究
    (6)模块中各板块教学内容研究
    专题三:高中语文教学方式方法和策略研究
    (1)语文教学中“三维目标”达成研究与实践
    (2)体现“过程与方法”的高中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
    (3)课堂学习过程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研究与实践
    (4)语文综合性、研究性学习研究与实践
    (5)新课程课型设计研究与实践
    (6)基于模块和学段的教学方式方法研究与实践
    专题四:高中语文教学评价研究
    (1)语文新课程评价理念研究
    (2)语文学习过程性、发展性评价研究与实践
    (3)语文教学有效性评价研究与实践
    (4)新课程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研究
    (5)作文教学及其评价研究与实践
    (6)教学评价方式方法研究
    专题五:高中语文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科建设研究
    (1)语文教师对新课程适应性研究
    (2)语文教师专业化内容和路径研究
    (3)语文学科建设研究
    (4)语文学科校本教研内容和形式研究
 
                                                          高二年级
一、准确把握教材编排体系
(一)研究教科书编写体系,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1、以单元教学为“辐”,以读写能力培养为“轴”,滚动式拓展课堂教学空间。
新编语文教材以实现不同能力层级为目标划分“单元”,因此,在使用过程中,注意教学单元的整体性、能力性以及读写结合的“系统性”,还应注意,“阅读”部分与“写作、口语”部分的交替式(穿插)教学,避免单一的直线式重复性教学。
    2、精讲“教读课”,指导“自读课”,形成探求式能力型课模。
每个单元精讲1—2篇“教读课”,以“课”为例,举一反三,侧重语文能力全程培养,突出学生中心地位,努力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自读课”必以学生自学为主,强调自学课型的内在特点和学生指导,不可将“自读”与“教读”两课型作简单化“一刀切”的办法处理。
3、重视文言阅读能力培养,不断地增强学生文化底蕴。
高二新教材古诗文阅读是按历史年代顺序编排的,学习重点应放在积累文言知识,理解文章内容,增强学生文化功底之上。建议将文言诗文单元穿插到现代文单元中进行教学,注意培养文言诗文阅读兴趣,适当补充相关基础知识。
4、扩大学生阅读量,拓宽语文知识面,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读本》已作为高二教材中必要的组成部分,必须安排一定的课时(包括课外),由教师集中统一指导,提出具体的阅读意见,做到有计划、有措施、有效果,不搞形式,不走过场,切实抓好《读本》要“读好”的教学工作。或点评、或自读、或检测、或讲座、或鉴赏……因材施教,形式多样,不具一格,一定要将《读本》落到实处。
5、探索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方法和渠道。
由于阅读量的增加,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要完成课程目标,教师必须树立现代语文教育观,着力培养学生速读、精读的学习能力,坚决摒弃过分强调“讲、授、评、析、练”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出立足于民族土壤、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阅读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把握教科书的难点与重点,做好教材资源的二次开发,通过多种的手段为学生开发更多的学习资源。
(二)采取恰当措施,关注本期教学要求、进度和建议。
1、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注重默读效率,具有一定的阅读速度。
  (2)让学生能整体把握课文要求、理清思路、概括要点,且能理解作者思想情感,并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
(3)发展学生独立阅读能力,能对课文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4)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且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内涵,注重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5)诵读古诗文,背诵一定数量名篇,掌握课后要求的文言知识。
(6)作文观点鲜明、内容丰富、感情健康,力求有创意,思路清晰,且能围绕中心选材,想象合理,表达方式恰当。
其要求具体地说,要培养“三大”能力:
培养阅读和鉴赏能力。阅读现代、当代的文学作品,古代的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着力培养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进行阅读的再创造;培养阅读的对话能力,养成与文本、作者对话的良好习惯。
培养观察与写作能力。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学会有见地、有自我的表达;提高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的多种表达方式的能力,做到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健康,思路清晰;尝试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加强自由写作实践;发挥文学社团在写作训练中的引导作用。
培养表达与交际能力。能运用自如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能从对话者语言、语气中揣摩隐含信息,作出正确判断;能针对某一问题,做到观点明确,思路清晰,语言流畅,言之成理;能借助语调、语气、表情、手势,增强亲和力和感染力。
2、教学安排:
   (1)内容:上学期《语文》(修订本·必修)第三册。下学期《语文》(修订本·必修)第四册。
(2)课时:根据国家课程标准计划安排:高二语文每周4节(必修),每学期总数70节。其中阅读课40节,写作口语课22节,复习机动8节。
(3)考试:期末全区统一调考,统一阅卷。高二上学期考试内容为第三册,下学期为第四册,难度系数均为0.63,题型为湖北高考卷模式。
3、教学建议:
     (1)新教材(第三册)文学性极强,着重学习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古代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注重培养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综合能力。
2、教学的重点是小说的人物形象、语言、主题及艺术技巧的感悟和评鉴,适当品析戏剧冲突、人物语言个性化特点,并让学生学会初步鉴赏古代诗文。
     (2)《写作、口语交际》主要是培养学生写作实用文、日常交际的能力,着重养成良好的写作、发言、交谈等习惯。
(3)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听、说、读、写”等四种能力综合运用,不仅要重视会说、会读,而且要重视会写(包括对阅读理解的表述)。
(4)作文训练力求有序,做到量足(每周有安排)、改好(运用不同的批改方法进行全批全改)、升格(针对不同学生不同特点进行评点)。
二、深入开展课堂教学研究
1、科学处理教材,准确把握文本。
(1)高中语文课程的一个主要特点,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为师生选择和处理留下了足够的空间。“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求”,其内容是多种科学文化、人文素养等汇集的信息场,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实践性”。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应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发展取向和学习需要方面的差异,对教材进行调整处理或改编重组,使其指向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充分培养和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2)准确把握文本。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我们再也找不到“课文”这两个字符,取而代之的是“文本”。这就意味着:一是由过去的“唯一的、学习对象、学习内容”的“课文”变成了现在“首选的、学习凭借、学习手段”的“文本”,是对教材中“课文”地位和价值的重新认识和定位;二是教材中的课文是文本,作为文本的决不仅仅只是教材中的课文,还应包括将课文之外的大量的丰富多彩的充满生命力的文本引入课堂,使之成为学生语文学习实践的沃土。这就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把握作为课文的文本,还要能把握大量课文之外的文本。只有教师在真正意义上把握了文本,才能合乎规律地找准学生成长的发展点,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2、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1)优化教学内容。抓住共同基础的重点内容,削枝强干,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落实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
(2)优化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合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对话等的教学方式,“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类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让学生在“各类活动”、“各类场合”中体味语言情境,琢磨学习别人的语言,推敲选择自己的语言,积极参与到语言实践中去。
(3)优化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在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对构成教学的诸要素所设计的比较稳定的简化组合方式及其活动程序。优化语文教学模式,必须树立以学设教的现代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明确、集中,教学重点突出,强化学生对语言的感悟、积累、运用;科学处理教师、教材、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改革旧的语文教学模式,变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为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教师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学生的疑点进行点拨、指导,使学生由不懂到懂、不会到会。
(4)优化教学手段。教师在教学中科学的采用语言直观、实物演示、游戏、表演、多媒体教学、社区语文实践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做到适当、适时、适量,注重其实用意义和审美价值,创设生活情境,沟通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发展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三、关注教学综合评价问题
“评价”是高中课程教学的教师最为关心的问题,教学评价对高中语文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近年来,我区中语会积极开展“教学设计和实施活动”的研究,现已进入第二阶段“发展性教学评价”。根据我区教研工作实际,建议各校在开展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坚持发展性教学评价研究,建构有利于教师成长、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确保语文课程教学沿正确的轨道迈进。
    1、发展性学生学习成效评价。
长期以来,成绩测验成为检查学生学习成效的主要手段,成绩测验是属认知上的测量,目的是了解学生知道什么,能够做什么,但对态度、兴趣和个性等则很难作出合适的评价。即使是在认知领域,学生的学习评价也不应仅仅着眼于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而要注重知识的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这些较高层次的能力与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学中,建议从以下内容组织相关的课题进行研究:
(1)学生学业质量监控。语文课程倡导关注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教科书倡导重视语文活动,以活动促进阅读与鉴赏,促进表达与交流。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教学总结的经验,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研究如何更好地发挥发展性评价、水平性评价和选拔性评价的各自功能,做好学生学业质量的监控,做好学分认定的研究,保证高中语文教学质量。如日常检查包括作业、课堂练习或检查、课堂提问等,它可以包括纸笔检查和非纸笔检查两类。
(2)关于表现性任务和表现性评价。表现性评价是让学生通过实际任务来表现知识和技能成就的评价。如通过活动写作,既可以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筛选信息、分析归纳等能力,也可以考查学生与别人分享各种资源的情感;通过开展调查活动,既可以考查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可以考查学生在合作小组里与他人一起合作的态度。在教学情景下常用的表现性任务有:
·结构化表现测验,可以是纸笔测试,也可以是非纸笔测试,如创作一首诗或一个短篇故事、撰写某个人物的某个故事、解决一个故事中的问题、打电话去询问一件工作并要求一份申请表等等。
·口头表述,如课堂演讲、辩论等。
·模拟表现,如模拟招聘工作的面谈活动等。
·教学或调查,如调查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等。
·作品,如诗歌、一篇文章、一幅画或制作一件东西等等。
·项目,有个人项目、小组项目等等。
·档案袋,如学生的得意之作归类等等。
在研究的过程中,要解决好以下的问题:①如何确定表现性评价的重点;②提供什么样的情景才合适;③评分方法如何确定;④如何制定观察和评价的工具。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的态度、兴趣和个性收集方法和手段是一大难题,需要我们更多的积累和研究。
   2、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
课堂是实施课程标准的主渠道。什么才是符合高中课程标准的好课?教师在课堂里应该干什么,不应干什么?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好课”的基本标准:
①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②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学生的精神成长;③重视提升学生审美情操,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④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现代汉语语感;⑤重视提高学生对古诗文语言感受力;⑥重视引导学生对优秀文化遗产传承;⑦重视引导学生对多元文化正确理解;⑧重视培养学生有效运用祖国文字能力。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研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切入:①必修课的课型与模式的研究及其评价要素和评价手段;②选修课的教学模式的研究及其评价要素和评价手段;③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及其评价要素和评价手段。
3、教师专业水平发展性评价。
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教师对课程的理解、认同和参与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教学的成效。如何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专业人士、家长等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真正调动起工作积极性和热情,成为高中语文课程评价的重要成员。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实际,结合高中语文课程的要求,研究教师亟需更新和补充哪些专业知识,教师怎样才能对语文学科发展和教育理论研究的最新成就和趋势作出合理的价值判断。语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是促使教师更为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要很好地研究出教师自评与反思的原则、以及其主要的内容等等。
四、积极主动参与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这里专指在高中语文课程中,教师们围绕课程有关内容,而进行的教育教学方面的科学研究。课题研究有不同的层面,它不是专业研究者的专利,广大一线教师完全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实践,开展课题研究。要求教师利用已有的教育教学方面的科学知识,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在高中课程教学中探索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产生关于教育教学的新的理性认识。教师开展课题,可以帮助教师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自觉的教育教学实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课题研究是高中语文课程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科研课题,我们建议教师们可以选择某一角度、某一侧面、某一内容进行课题研究。另外,我们很多学校、很多教师此前就有自己的科研课题,我们建议可以把这些科研课题与高中语文课程教学相结合,找出他们之间的交叉点、相通点,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课题研究,而不需另起炉灶。
可把研究课程资源这一课题作为重点。在执行课程计划中,应当树立课程资源观,发挥课程资源的作用,使各种资源和学校课程融为一体,更好地为教育发展服务。对此,教师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以满足教学的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加强语文课程建设,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语文课程资源指的是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除了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外,还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日常生活等。此外,教师与学生也是课程资源的组成部分;有时候,根据教学情景的需要而收集到的教学信息、生活信息、音像资料等也是一种资源。
(2)教师必须认识到各校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教师要树立强烈的利用和开发资源的意识,认真分析自己的资源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努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
(3)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
 此外,学校在充分利用已有资源、逐步推动语文课程新资源生成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学校之间资源的互补与共享。
五、加强教师自身素质培养
1、加强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努力把课程教学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是课程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
高中语文教师素质是影响高中语文课程教学的关键因素,教师素质的提高是语文课程任务的重要内容。通过接受科学合理的培训,再加上自我不断学习,造就符合当今高中语文课程教学的高素质教师,是推动和确保当前课程教学效率的必要条件。在课程教学中,要把教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看作重要的资源,通过创设情境,引导教师在活动、表现和体验中反思自己的经验与观念,在交流和分享中学习他人的长处,产生新的经验,达到新的认识,从而实现自我提高。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他们之所以采取某些行为而不采取另外一些行为有自己的理由。尊重每一位教师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为教师分享他们的经验提供了机会和空间。关注教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可以使具有不同知识和经验的教师在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获得适合于自己的提高与发展。
2、开展多层次、多类型、高质量的教研活动,是优化语文课程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在语文课程教学中,建立三级教研网络互动系统,即以市级教研活动为引领,以区级教研活动为中心,以校本教研活动为根本,积极稳妥地推进新课程改革。
(1)市级教研活动。从理论到实践为全市高中语文课程的实施指明方向;提出全市高中课程教学语文学科指导意见;通过调研和反馈,根据教师的需要组织市级教研活动;深入课堂,与一线教师共同交流信息、互相探讨,做好指导工作;根据新课程实施中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确立相关的课题,指导学校开展课题研究。
(2)区级教研活动。落实市级教研活动的有关内容和精神;与教师一起开展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与教师一起做好课题研究工作;参与校本教研活动;做好课改的服务和教师的服务工作。
(3)校本教研活动。首先,集体研究。一是研究课程理论、相关的教育理论和语文学科的前沿理论,理解、接受、消化、执行新课程;二是认真研究新教材,系统地研究整套教材的体系,深入地研究新教材的每一个模块,准确理解教学内容,把握教学要求,然后重点研究好语文知识体系和双基要求,通过系统的研究,提高把握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三是研究课堂教学,根据课程理念,把对教材的体系、内容、要求的理解放到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施中去。其次,专题研讨。行动研究、问题会诊、案例分析、实践反思、观摩讨论、讲“我”的教育教学故事等,积极倡导即时交流、即时研讨和即时反思。
3、发挥各级管理部门的积极性,以点带面,从实际出发,为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提供重要的支撑力量。
以市教研室中语科和市中语会为工作核心,以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工作策略为切入点,继续抓好相关课题的研究,对“发展性评价课题”的研究做好阶段性的指导和总结。与此同时,结合使用教学教科书的情况,各年级中心组及时宣传相关的教改精神和课程理念,对每一阶段的教学情况做好及时的总结,大力推广成功经验。
区教研室和区中语会,根据实际,帮助学校搞好校本教研。组织本区骨干教师,研究学校一级的课程创新,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经验,调整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采用发展性的评价方式确保全体高中生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的现状。
六、强化提升读写交际能力
1.关于阅读
      要十分重视语文的课内外阅读。阅读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内,应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只有依靠大量阅读,没有捷径可走。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逐渐过渡到有正确目的的阅读。尤其强调阅读整部文学名著,应该重点推荐那些具有稳定性的、为历史所选择的、为公众所承认的经典名著,重视本国本民族的传统经典作品。喜欢读什么书,读书是为了什么,这里显然有着价值观的因素,导向应当是“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主张开展读书活动,师生共同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鼓励学生开展多种活动,如写书评、读后感,举办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等,分享阅读乐趣,交流阅读收获,共同提高阅读能力。
2.关于写作
     要努力开阔学生视野,由学校、家庭走上社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世界,让自己在生活中有所“发现”。要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感受、体验人生,积淀情感,学会“感动”,抒写性灵,表达真情。要倡导、激励学生写日记、周记、生活随笔,经常进行开放性作文练习,训练发散思维。
     要引导学生将自己在生活中的观察和体验所获得的具体形象或感性材料,通过联想和想象进行创造。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能对纷繁的生活现象进行分析、比较、筛选、提炼,探求并揭示事物的本质,寻求新发现,提高科学理性的思考能力。要鼓励学生通过走访、考察等形式进行社会调查,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大胆评论社会现象,多写调查报告、访问记和思想评论等文章。
     要采取多种作文批改的方式。作文不只是教师批改,还要让学生自己批改,组织学生互改互评,在交流中借鉴观摩好作文,看到自己作文的不足,在相互展示和评价中提高作文水平。
    3.关于口语
     注重培育人际交往的文明态度。人际交往能力要强调情感态度,要树立作为社会人的自觉意识、身份协调意识,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善于倾听,敏捷应对。
重视培养人际交往的语言修养。注意口语的特点,重视口语交际的即时性、现场感,注意自己的言语风格、语气语调、选词用语的口语化等言语因素,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述。
 
                                                            高三年级
一、指导思想
      高三年级语文教学,应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组织教学。高三年级语文教学的直接目标是备战高考。高考语文早已将考查的目标定位为语文素质,所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应试能力,是本学年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教材教学与复习备考策略都应为完成这一中心任务服务。为此,高中语文第五、六册的课堂教学应摆脱常规教学的束缚,用高考目标指导新课的教学。
     努力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使他们具有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应用性及人文性,树立“以语言教学为重点,激活思维为核心,培养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新观念,将语文学习思维的训练与思想品质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创新意识,为高考作好必要的素养准备。
二、基本要求
1、教学要求:
    (1)新课教学要围绕高考目标,确定教学重点、难点,破除高一、高二“按部就班”的常规教学模式,注意把“新课”当作解读文本的范例,教学中应恰当地引入“考点”,逐渐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
    (2)夯实现代文阅读基础,强化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归纳以及筛选信息的能力培养,在教学中注意遵循语文阅读规律,联系“考纲”要求,加强学法指导,优化阅读品质。
    (3)增大文言文教学份量,注重文言知识积累,加强感悟、诵读能力的培养,不断地增强学生文化底蕴,力求做到准确理解常见实词含义和掌握“考纲”中所规定的虚词用法,把握不同句式特点,准确地解读浅易文言文。
    (4)高三的作文教学应在审题立意、布局谋篇、语言表达等方面加强高考目标性训练、针对性指导,做到“量足”(大小作文间周一次)、“改好”(改法各异,但需每篇落实)、“升格”(从基础等级到发展等级全程指导)。
    (5)期终复习,以知识归类为基础,重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能识记基本的语言知识和名句名篇,掌握一定的语言表达技能,能初步独立地鉴赏文学作品。板块复习(或称课内小综合),重在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和社科类、科技类、文学类等作品的理解、分析、筛选、概括、综合、评鉴诸种能力。
具体考点要求可作如下思考: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和字形,正确理解和运用词语(包括熟语),能修改病句、调整语序、变换和仿用句式,使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名言名篇和文学常识。积累一定量的名言名篇和文学常识。
   古诗文阅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并翻译句子,能在整体解读文言文语段的基础上,概括内容要点,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体会人物感情,鉴赏诗词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其思想内容。
   现代文阅读。整体观照文本,把握文章的脉络,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思维品质。重点在读懂文章上指导学生,侧重从词语意义,句子意义、观点情感、内容要点、主旨、表现手法等方面加以引导。指导学生多读精练,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其研讨、质疑、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该融人高三语文的整个学习过程之中。
   作文。按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的要求指导学生作文,切实在审题立意、选材构思、语言表达等方面加强指导,注重讲评,作文的批改可以灵活些,多样化。
作文教学不能只偏重于技法,应该在学生认识生活、感知社会,体验人生,关注自我等方面下大气力,解决好作文之源的问题。
复习阶段应根据各校实际情况,制定复习计划,确定复习重点和主攻方向,选择好适当资料,根据全市调考情况和高考动态调整复习内容。
2、教学安排:
   (1)进度:本学期12月前上完第五册和第六册。根据国家“课准”课时计划,每周语文课5节(必修),全期90节(其中阅读课45节,写作口语课30节,机动复习课15节)。下学期复习考点和综合检测。
   (2)考试:9月、元月、2月、4月、5月全区统一调考,统一阅卷。高三上学期9月起点考试内容为第1-4册,元月为1-6册,2月、4月、5月调考为模拟综合,难度系数均为0.61,题型为湖北高考卷模式。
3、教学建议:
    (1)领会“两纲”(《教学大纲》《考试说明》)精神,吃透教材,必须把准今年高考新要求、新动向,熟悉考点,把新课当作例子进行阅读教学,从而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
    (2)文言文教学力避“串讲式”、“分析式”、“评价式”,应积极采用“诵读法”、“自学法”、“感悟法”。夯实“考纲”中所要求的文言能力点。
    (3)课堂内容适当向外延伸,可精选少量的有关高考的训练题配合教学,以求增强语文能力拓展式层级的升华。
    (4)特别要注意学生的领悟、联想、评鉴、筛选、创新等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上课时“心到”(思维点活跃且集中),“口到”(讨论充分,口头表达流畅),而且还要做到“手到”(动手动笔,加强书面语言表达训练)。
     (5)不要过分强调语文知识的容量,而要重在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不要过分强调课文内容的识记,而要重在学生课文领悟的迁移;不要过分强调考试技巧的作用,而要重在学生的体验及课堂的实践。
     (6)注意根据今年新教材的特点进行教学:①选文更加重视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②具有淡化传统单元重点的思想意识;③“少串讲、多感悟”,“少分析、多体验”;④写作编排更强调自由性和选择性。
     (7)关注新课的四个导向:①加强句子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培养;②强化文本阅读的整体性和综合性;③注重情感体验,凸现人文精神,提升思维品质;④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精神生活。
三、课堂策略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的复习策略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着重考查语言的运用,要求考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考名词术语。
1、全面掌握考点本身的知识体系,落在—个“实”字。
      现代汉语中从字到句,从语音到表达运用,都有其自身的知识体系。高考中答题想求得较高的准确率,首先要透彻地掌握各考点的知识内容,全面掌握考点本身的知识体系。
      比如,“语病”这个考点的类型主要有六个方面,它们分别是: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每年高考的判断“语病”题,均是在上述六种类型中选择。如果考生对语病的六种类型的认识没有形成体系,各种类型之间缺乏明晰的区分,考试时就只能凭模糊的语感,很难作出准确的判断。
2.认真研究考纲,研究近三年高考题语言知识与运用部分的命题规律。
       高考考纲语言表述简明扼要,要求明确。这是备考的“靶子”,必须研究透彻。同时还要研究近三年高考的题型,敏锐地发现变化,并找出高考题语言知识与运用部分的命题规律。
      近年高考中语音题的命题把考点主要设在两个部位:—个是多音多义字的正确认读,一个是形声字的辨识。这样,复习的目标就会比较明确。
 3.讲求积累,指导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积累宝库。
      知识源泉:积累,语感也来自于积累。到了高三的最后阶段,不少同学都习惯或喜欢埋头做题,在题海中消耗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不善于将关于考点的零星知识加以整理,积累成自己的词库或知识树。
      建立自己的积累本,是高三基础复习中较务实的一种做法。积累本以语文基础知识为序,分语音、字形、词语辨析、成语等。收集词语,也可以以类型积累重点词语。在积累中掌握成语的内涵作用、词注意义,做题就不容易受到语境变化的影响和干扰。
 4.注重自主性学习,让学生自己学会高瞻远瞩,把握命题意图。
       高三复习中仍要求学生自主性学习,学会质疑,学会解答,学会评价。因为在现阶段,复习备考的基本框架已经完成,语文的知识体系也大致建立,注重自主学习,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发现,将有助于知识的弥补和能力的提高,所以教学方式的变化,便显得尤为重要。自主性学习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学会发现自己的知识漏洞和答题偏差,建立自己问题(或错题)记录(也可以与知识积累本合二为—);二是自己研究高考题的评分标准和细则,揣摩阅卷老师心目中的优秀答题方式和基本评分标准),做到知己知彼。
(二)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的复习策略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是近几年高考语文试卷中新增加的必考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也是中学语文教学新课程的要求之一。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心理学告诉我们,记忆、背诵的要领在于,应根据不同人记忆衰退期的长短,适时地进行反复刺激。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经验又启示我们,利用青少年的年龄优势,尽量强化记忆、背诵,以备将来反刍、体味,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语言积累方法。名句名篇的考查采用默写的方式,要求考生默写出全篇或部分的内容。默写名句名篇的内容一般是考生背诵过或熟悉的,目的是推动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素养。
文学常识的考查仍然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①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②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及代表作;③识记文学体裁常识。
为了减少高三学生识记的负担,这三项内容都可抓住“重要作家”做文章,随题复习。
(三)古诗鉴赏和古文阅读的复习策略
古诗鉴赏
     1、考点要求: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主要指鉴赏诗歌所描写的人、事、物的特征和意义,以及一些特定的意象的含义,及其作者抒情意义。“语言”,重点在于对精彩词句的品味。“技巧”,重点是抒发情感的方式方法,常见的修辞手法。“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指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
     2、命题趋势:
     自采用主观题形式以来,大致采用的形式是先填空再简答,或直接要求简评。命题时往往是选择诗句中的一两个关键意象切入,从形象、语言、技巧或思想内容的角度进行鉴赏。如2002年全国卷考查“折柳”这一文化意象的寓意及其在诗中的地位;2003年全国卷从诗眼的角度切入,考查炼字的妙处;前年上海卷是摘取诗句中关于人生三阶段的词语,然后要求从任一角度写鉴赏文字;去年上海卷是两首诗的比较鉴赏,难度稍微大了一点。北京卷两年都是先选择再进行比较鉴赏。综合起来看,上海卷角度较泛,便于综合考查,但评分标准难以掌握,比较适合上海这种教育发达地区。湖北题开口比较小,既能考查学生思维的深度,又便于控制评分,更适应阅卷。2006年应该仍然是这种命题思路,从整体风格、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的角度命题的可能性较大。
   3、备考要点:
    (1)明确诗歌复习的重点。诗歌学习的内容十分广泛,古典诗歌的学习尤其如此。但由于中学生古典诗歌的学习并不很多,掌握的相关知识有限,因此考试难度并不会太大,考试涉及的内容也有限。因而学习中必须明白重点,好钢用在刀刃上。诗歌复习的重点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形象特点及其意义的把握。诗是以形象说话的,形象是诗歌主旨、情感的寄托处,是解读诗歌的入口。把握形象,主要是把握诗人所关注的形象特点和表现这一特点的意义。②情与景的关系。古典诗歌的最基本问题就是情与景或曰意与象的关系,这是诗歌欣赏复习的最主要着力点。③常见的古典诗歌表现手法、技巧及诗歌语言的品味。
     (2)积累诗歌鉴赏的基本知识。由于诗歌鉴赏是主观简答题,如果有关诗歌鉴赏的知识储备不够,鉴赏的时候,就会不知分析角度,不知如何表达,变得十分盲目。可以积累以下五个方面的有关知识:①古典诗歌内容常见类别及其表达的思想内容的特点:如送别诗的不舍、思念与劝勉;咏物诗的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咏史诗的吊古伤今、借古讽今、昔盛今衰、怀才不遇;写景诗的寄情山水、归隐田园;边塞诗的建功立业、奋勇报国、厌战思乡;闺怨诗的思远怀人、控诉战争;羁旅诗的绵绵乡愁、抑郁不得志等等。②古典诗歌所表现的情感类型:惜别之情、思乡之情、怀古之情、讽喻之情、报国之情、立业之情、咏景之情、恋友之情等等。③手法技巧的有关常识:从表达情感的方式上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艺术手法一般有: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借景抒情、融情入景、以乐写哀、以哀写乐、托物言志、象征、寓典、寄托、即事抒怀怀古伤今等,其他常见技巧还有起兴、渲染、侧面描写、对比、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衬托、烘托等等。④情景结构特点:古典诗歌结构的中心是景(书、物、史迹)和情(或主旨)关系的处理,这种处理方式:不外乎先景后情(大多如此),或先情后景,或纯景含情,或先事后景。⑤文化意象常识。古典诗歌有十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有些事物成为了古代诗人常用的意象,这些意象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有的审美情趣,不了解这些意象,读起诗来你可能会感到不知所云:  柳与送别,菊与高洁或傲视,落叶与悲秋或失意,柳絮与愁绪或飘零,月与相思,暮春与韶光已逝或美入迟暮,捣衣、玉关与思念或望夫,香草美人与忠臣或道德理想,“望月怀远”“伤存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
    (3)学会书写简单的鉴赏文字。建议利用版本较好的诗歌鉴赏词典,找十来首小诗,认真阅读揣摩,认真读读专家的分析。然后丢开专家的分析,就每首小诗分别从思路、主旨、情感、手法、语言等角度写写鉴赏文字,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培养品诗的能力。
古文阅读
1、考点要求:
    09年文言文考查的阅读要求仍然是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考查文言文中常见实词、虚词的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理解,文言语句的理解翻译,信息筛选,要点归纳,中心概括,作者观点的概括分析评价等。
2、命题趋势:
     选文特点,比较严格地遵守“浅易文言文”的原则,近几年选材多为廉吏、义士、忠臣、勇将,文段富有教育意义。文面浅易,一些疑难生僻字句进行了适当处理,或加了注解。从设题情况看,年年都有变化。几道选择题,包括实词、虚词、古今词义、信息编组、文意概括分析、作者观点分析评价等。翻译则放在第二卷里考。从趋势看,文言试题的选择题在减少,翻译题的要求在提高,越来越强调整体把握和对文意理解能力的考查。
3、备考要点:
    (1)课内常见实词和虚词要过关。高考试题实词和虚词考查的基本特点是,实词多数是课文中见过的;虚词也常出自课内,从往年答题情况看,考生失分往往不是因为不理解文段中的虚词,而是对课文文句中虚词的把握似是而非。所以课内实词虚词掌握牢了,读懂文本也就基本没有什么大问题。
    (2)勤于积累文言知识。文言知识其实很有限,文言句式才几种,高考所考虚词才18个,实词也是常见实词,且绝大部分实词与现代汉语差别不大,真正要死记的并不很多,我们—天积累一两个,就会有很大收获。
    (3)培养整体感知能力。阅读理解的过程本来就是—个整体感知的过程,而近年的高考文言试题,也已逐渐由偏重文言知识点的考查转向对文意的整体把握的考查,因而整体感知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学习时,既要重视字词的把握,由微观到宏观来理解文意;也要重视根据整体文意进行微观猜读,由宏观到微观来把握词句:如此反复,达到对文意的准确理解。
    (4)培养阅读记忆能力。因为人的瞬时阅读的视野有限,而大脑则具有将所记忆的信息进行快速整合的特点,阅读完文段头脑中储存的信息越多,大脑的信息整合就越快,越准确,阅读记忆能力也是整体感知的基础;因此平时读文言文要养成合卷回忆复述的习惯,增强文言阅读的记忆能力。
(5)树立猜读观念。作为现代人,除非古文专家,文言阅读谁也无法做到像阅读白话文那样每个词一看就都明白。即使是白话文,有时也要凭借上下文进行猜读。文言的阅读有时是根据已知条件进行的整体猜读。
(四)科学时文和散文阅读的复习策略
科学时文
1、考点要求:
科学时文包括一般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文章。时文阅读是现代社会的人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每天都要从事的一项最基本的活动。我们从阅读文章中或学习新知识、或了解社会动态等等,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扩充知识、了解社会、陶冶情操,从而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高考考查现代科技文阅读目的在于检验考生的阅读能力,因为阅读能力对于一个即将升入大学学习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目前,高考考点包括:(1)理解重要词语(主要是概念)的含义;(2)理解并解释重要的句子;(3)筛选并提取信息;(4)归纳内容要点;(5)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6)根据文章内容、观点作合理的推断。
2、命题趋势:
在高考试卷中,一般社会科学类或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选材,往往是反映某一个领域最新动向的文章,也就是说文章所涉及的内容对考生来说是比较新的,或是比较陌生的。我们把这样的文章内容称为“科学时文” 或“新知识”。 科学时文的新知识包含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动态和成果,是人们在学习深入到一定阶段时必然要接触到的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探究能力测验是为了检验人的学习的潜在能力,选这样材料的目的是为了检测考生阅读文章的理解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和综合分析以及推断的能力,这些内容在升学考试中具有较高的效度和区分度。
3、备考要点:
   科学时文阅读是高考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学生做科学时文阅读题的准确率非常低,常为此着急。其实,只要能够把握科学时文阅读题的命题特点,进行适量的针对性训练,就一定能在短期收到好的效果。
    首先,要吃透“考纲”,熟悉“考题”。
    科学时文的阅读测试从能力层级看,只有B(理解)、C(分析综合)两个层级。  从选文看,一般有如下特点:(1)内容的即时性。选文涉及的内容基本上是近几年的新发现、新创造和学术上的新观点。(2)表述的客观性,如果说文学作品重在以情感人或以理服人,偏重于作者主观情意的表达,那么,科学时文则偏重于对知识、信息的客观陈述,较少情感成分。(3)内容的单一性。一文一意,—篇文章只介绍一种新知识,或—项新发现,内容不复杂;一个术语,一个句子,只有—个意思,不存在见仁见智的多解现象,不容发挥。(4)语言的明晰性。文学作品讲究含蓄,往往采用双关、夸张等手法,就怕读者一眼看穿,科学时文则相反,用语明了,希望读者一看便知,一读就懂。从设题的角度看,科学时文之选项设置的迷惑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有意混淆;(2)偶然、必然有意混淆。即把原文中的可能有意说成必然,把偶尔说成往往;(3)已然、未然有意混淆。即有意把原文中的设想或推测说成已然;(4)以偏概全。把其中—方面或一部分所具有的某些特点说成是所有同类事物具有的特点;(5)张冠李戴。这种干扰项常常把甲的发明说成是乙的发明,或者把甲的特点说成是乙的特点;(6)因果颠倒。即:把因说成果,或把果说成因;(7)误划类别。即把同类的拆开或把不同类的归在一起;(8)无中生有。即原文中本无此意,而凭空捏造出这种说法;(9)偷换概念。这种选项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二者并不是一回事。从题型看,都是单选判断题,一般为四个小题,共12分,今年有可能减少一道“概念理解”题,提供的文章一般在800字左右。难度系数为0.6左右,属中档题,正是考生“稍稍跳—跳,就够得着”的考题。
其次,要掌握阅读方法,循序解题。
“掌握阅读方法,循序解题”是答好科学时文阅读测试题的必备基本功。题材陌生、信息量大、选项错处细微而隐蔽,是科学时文阅读题设置的主要特点。要突破它,较有效的方法和程序一般是:
    第一遍:从头到尾仔细阅读,争取基本读懂。在读的过程中,如果有个别语句不能够读懂,—般继续往下看,读完后,再回到不懂的地方,结合此处的前后语境,以及文章主旨,分析理解,如此反复,到基本读懂为止。读完这一遍,要基本理解文章的内容。也许有同学认为这样阅读会浪费时间,其实这为后面做题节省了时间。如果第一遍完全没有读懂,在做题的过程中,你会花更多的时间,会失去更多分数。
    第二遍:阅读题干和选项,要—字—句数着读,找出考查的信息和设置题目的角度。然后结合题干提供的信息,有重点地阅读全文,划出与选项有关的信息。同时动笔划出关键词、句,以备解题之需。关键词主要包括文章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对说明新知识、新发现、新理论等形成、发展过程及作用有重要意义的修饰语、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等。如“目前”“将会”“已经”“最……”“除……之外”“大概…”“也许…”“可能”“其”“这”“与此相反”“如此”以及那些表示事物之间发展逻辑关系的关联词语。而关键句则主要包括表明文章或文段主要意思的中心句、要点句,表明结构层次关系的联结句以及使用双重否定、疑问语气的句子。经验告诉我们,这些关键词、句往往是阅读解题的突破口,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第三遍:把选项和与选项有关的信息结合起来,仔细比较,每个题目中设置的干扰项,都是可以从原文中找出依据排除的。确定、选择一个选项的过程,就是排除其他三个选项的过程,一定要找出排除的依据,确保准确无误。
散文阅读
1、考点要求:
文学作品阅读能力的考查体现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考题内容一般为散文阅读,本大题赋分高,主观性强,难度较大。从近年来各地高考评卷反馈的情况看,本大题得分率一直很低。主要考点:(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命题趋势:
   近年来散文阅读命题所选材料突出特点:(1)选文的时代气息浓厚。关注中学生的人格主题,考生阅读容易入境;(2)选文多为哲理性文化散文,哲理性较强,文化内涵丰富,尤其关注中国传统文化;(3)选文多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4)选文一般文笔优美,语言富有文采且风格别致,适宜诵读,考生在阅读中既能得到一定的教益,又能受到美的熏陶。
散文阅读题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的考查:
    一是阅读理解。散文是用文学语言写成的,其词汇充满着丰富的修辞和审美趣味,在不同的语境中,一个词有时会有多种相关的词义。这种词的多义现象,使文学作品的语言丰富多彩。因此,高考试题中测试的词语含义往往不是本义,而是在所给语境中的临时含义。这一考点要求考生结合上下文去理解词义,能阐释词语在文中的临时义,能明确词语的指代义,能辨析文中同义词、近义词的细微差别,能分析修辞义(比喻义、象征义、反语等),能理解词语的附加义(感情色彩、表达作用、表达效果)。能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所谓文中重要的句子,是指文学作品中的关键性语句。如果不准确理解这些句子,就难以理解全文,把握全文。这类句子要么结构比较复杂;要么统摄全篇(人们常说的文眼);要么揭示文章脉络层次(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等);要么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高考通过对文学语言理解能力的考查,可以检验出考生的文学素质。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主要检测考生能否从辨析句间关系入手,理清本句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如指代(复指)、总分(分总)、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比较、呼应关系等;能否从理解修辞格入手,分析语句的表现形式,从而透视其深层意义;文中的一些重要语句,有时受文章写作背景和思想内容的制约,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仅靠上下文难以理触句子的含义,则检测考生能否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题等内容加以理解。能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所谓文中重要信息,在文学作品中是最能表达文章主旨的语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主要检测考生能否准确把握题干,明确重要信息的表达目的。有的题目要提取的信息比较简明,涉及的范围较小,这类题侧重检测考生能否采用直接摘取的方法,把文中重要的词语或短语摘取出来。有的题目涉及的范围比较大,干扰信息比较多,哪些信息是需要的,一时难以分清。这类题侧重检测考生是否具有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是否能运用所学的有关知识和技巧,采用“对比”“求同”“求异”等方法,筛选出所需的信息。能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文学作品的材料是按照一定的思路组织的,高考通过对作品结构和思路的分析,考查学生对作品结构脉络的把握能力。文章的结构层次受思想内容的制约,分析文章结构,考查学生能否在对全文、全段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并弄清每层大意、作者观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试题往往不从全篇出题,而是就一段或几段出题,或划分层次,或阐述层意,或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去仔细分析相关层次。能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归纳内容要点侧重检测考生能否用自己的话对语句、语段乃至整篇文章进行总结与把握、加工与转化。概括中心思想侧重检测考生能否着眼于文章的整体,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通过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来抓住各部分里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能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求考生了解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对文中描写对象是歌颂赞美还是批判讽刺,是喜爱同情还是厌恶憎恨。文学作品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产物,作品表现出来的观点态度,实际上就是作者的观点态度,高考通过对这一考点的考查,可以有效地评估出考生的情感体验及其概括能力。
   二是鉴赏评价。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近几年高考最后一道多选题)。文学作品是以艺术形象来感染读者的,文学形象的把握,对于准确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倾向,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同的文学样式有不同的艺术形象,语言也相对不同,小说的语言讲究形象生动,多用描写;戏剧语言多揭示矛盾,侧重对话的机智、韵味、内涵、幽默等;散文语言力求隽永、散而有神,多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鉴赏语言时应通过默读、替换、比较等多种方法咀嚼出特定语言的具体特殊的表达效果。不能泛泛。而谈、乱贴标签、大而不当。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也是多方面的,考生必须掌握与表达技巧相关的知识。表达技巧是指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表达文章内容的。具体来说,主要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等),表现手法(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等),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等),行文结构(承上启下、起承转合、铺垫、照应等),以及意境的创设、人物形象的塑造、修辞方法的运用等。该考点侧重检测考生对以上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近几年高考最后一道双选题,有可能改为开放性的主观题)。一般说来,文学作品思想内容深邃,语言含蓄蕴藉,空白点多,主旨潜藏文中,比较隐晦曲折。该考点侧重检测考生能否在认真通读原文的基础上,抓住文中人、事、景、物、情、理等,从语言入手,逐段逐层梳理归纳,把握文章的思路轨迹,准确把握主旨。
   3、备考要点:
    (1)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散文阅读一般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初读,快速浏览,摄取各段大概意思,目的是为解题确定背景并划定相应的检索区间。第二步是精读,根据试题要求仔细阅读相关局部的每一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筛选、整合有关信息。第三步是作答,即组织语言,进行表述。这三步,各有各的任务,无法跳跃、省略,也无法调位、重叠,每一步均以前一步为基础,其中,初读是考生容易忽视的环节。许多考生觉得现代文阅读“摸不到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初读效率太低,对文章整体感知不到位。
   (2)注重对作品的整体感知。
    散文的阅读,应侧重从以下方面整体感知:主要内容——谈论什么事、阐释什么理、抒发什么情、描绘什么景。文章主旨——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情感是怎样的。艺术手法——侧重于哪种表达方式,是叙述描写还是抒情议论;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是象征、对比还是烘托、比较、托物言志。作者思路——采用怎样的顺序谋篇布局,线索是什么,段与段之间如何过渡、照应等。
    整体感知一篇文章要讲究方法。一篇文章作为一个生命体,如同人有眼睛、心脏、动脉一样,它也有自身的关键部位。这些关键部位通常指:(1)标题(包括正题、副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或限定话题,或明确内容,或寄寓思想,或抒发感情,有时,标题本身就是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作者的深刻用意之所在。深入理解文章的标题,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现代文阅读的—个切入点。(2)重点句段——文章的开头段(句)、归结段(句)、转接过渡段(句),甚至一些段落的开头句或归结句。它们或提出中心观点,或对观点进行阐释,或承上启下,或在内容上彼此关照、呼应,把握这些句段,有助于准确理解全文。(3)注释——高考文学作品阅读题所给的注释一般有两类,一类是对作品写作背景的简介,包括时代背景、作者的经历、心境等;另一类是对文中个别词句的解释,对个别典故的点拨,帮助考生扫清阅读障碍。认真阅读这些注释,有助于准确把握文意。
   (3)掌握答题的一些技巧。
   要认真读懂题干,利用好题干中包含的信息;并根据题目要求把握语境,把题目所涉及到的内容放回到原文中去,找准相关的信息区,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揭示出相关词语或句子的潜在义、引申义、比喻义、双关义等,并做到“三不离”(即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学会“两借助”(即借助语法知识,借助文体知识)。要善于整合文中的信息,题目如何问就如何答,使“答”与“问”有直接的关联性。很多考生只知机械地摘录原文的句子,虽然摘录的句子中有答案所需要的内容,但不是从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的,致使回答不到位,甚至答非所问。因此,一般不宜一字不差地摘录原文,应该严格紧扣题干要求,对准文中的有效信息,将题干要求与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进行排列组合,使之全面、凝炼、流畅、契合要求。要善于利用文中的重要词句。一般来说,答案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考生应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重组,这样组织起来的答案,—般都和标准答案较切近。考生如果弃文中的重要词句不用、完全用自己的话去回答,绝对是不可取的,那样的回答距标准答案都有一定的距离,有时甚至相距甚远。需要高度概括的题目,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答完以后一定要仔细检查。把答案与题目对一对,看是否一答对一问,有没有答非所问。检查答案是否简洁、明确、具体、完整,是否太笼统;尤其是修辞义有没有阐述具体,原因有没有分析完整等。检查答案是否通顺,是否有语病,是否有错别字,是否超过了规定的字数。读题综合性更强,往往是一题多问。这对考生的综合感悟能力和整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我们的复习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学生的整体感悟能力和相应的整合能力。
(五)作文等级和作文重点的复习策略
写作是用文字表达思维的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写作能力的档次最高、难度最大、综合性最强。在语文高考中,甚至在整个高考中,就单题而论,写作题也是占分最多、用时最长、主观性最强、影响面最大的试题。
高考写作要求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常用应用文。这是高考写作一贯的要求。“常用应用文”在2000年、2001年曾打上星号,表示不列入考试范围。但是,事实上这近几年高考作文是“文体不限”、“文体自选”,有一些考生选择了书信、日记、消息、通知、总结、报告等常用应用文体,这不能说不合要求,所以去年把星号去掉了,表示考生选择哪一种文体(包括常用应用文体)都是可以的。高考写作不同于文学创作,它一般只要求会写上述几种文体,不搞文学创作;但是,如果高考试题中说明“文体自选”,考生不违反题意,选择写散文、小说、故事和寓言等等文学体裁,也是符合要求的。高考写作也不同于征文比赛,征文比赛只录取前几名,衡量文章不仅注意写作技巧,更重视文章内容的社会意义,而高考写作的主要目标是检测考生的写作能力。
那么怎样才算“能写”呢?考试说明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两个等级提出标准。符合题意、符合文体要求、思想健康、感情真挚、中心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书写规范、标点正确,这是基础等级;见解深刻、内容丰富、语言有文采、思维有创新,这是发展等级。那么为什么要把高考作文的要求分成这两个等级呢?这是想提高高考作文的信度,让真正好的作文打上高分。既想给基础好而临场发挥不好的考生有一定的分数保证,尽量消除应试的误差,又想给在写作上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爱好、自己的特长的考生有用武之地。总的目的就是提倡打好写作基础,并鼓励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写作个性、写作特长。这两个层级都属于表达应用层级,而且是属于语文应用中层次最高的综合应用层级,其中的发展等级又要比基础等级的层次高。
作文复习备考建议如下:
    (1)规范基础
    在很多人眼中,如何让作文的“内容项”和“表达项”上等级,如何得到更多的发展分才是作文训练的当务之急。其实,严格要求、落实规范、让考生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也同样重要。现行的作文评分标准中,除开文本因素,标题(是否缺题)、书写(字迹是否工整、错别字多不多)、字数(是否字数不足)等“基础设施”也是影响作文得分的重要因素。试想,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随便一数便有好几个错别字。即使文章本身不错,但作者的综合素质如何也会让人怀疑。因此,在这里特别强调一下“规范基础”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严格审题
    现行的作文评分标准特别强调文章是否切题。只有切题的文章,内容项才有进入一类的可能。因此,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十分重要。在日常教学和复习备考中,应该通过具体实例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让学生明白切合题意、符合题意、基本符合题意和偏离题意之间的区别,明白扣题的重要性。
    (3)展现真我
    现行的作文评分标准强调作文要“感情真挚”。中学写作教学连续多年呼吁要引导学生真情表达,以“我”手写“我”心。现在看来解决这个问题并非一日之功,平时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训练。
    (4)理性思辨
    加大试题的思维含量、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将是今后高考作文试题命题的发展趋势。今年全国各地的作文试题,尽管呈现形式各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要求考生对两种或几种对应的因素进行辩证描述和分析,以展示自身的辩证思维品质。比如今年全国卷的作文话题《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1套)、《铭记与忘记》(Ⅲ套)、浙江卷的作文题《一枝一叶一世界》等。即便是重庆的《自嘲》,也包含着辩证的思想。比如可以用“两分法”写自嘲的“度”,适度的自嘲是一种放松和释然,过度的自嘲就会变成自卑和颓废。因此平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理解生活、表现生活,全面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5)正确认知
    现行的作文评分标准强调要“思想健康”,而今年考生的不少作文就违背了此条要求。因此在教学中要强调知识积累,注意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提高学生正确的认知事物的能力。
    (6)兼顾题型
    以今年的作文试题为标志,今后的高考作文试题在呈现形式上可能会不拘一格,丰富多彩,进入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不可能再出现某种样式多年不变的局面。作文的呈现形式本来就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等。因此今后的作文备考复习应注意兼顾不同题型,决不能再搞“单打一”。有些考生觉得今年的作文题较难。一个呈现形式较为单一、无其他信息干扰的作文试题为什么会成为“难题”呢?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题型改变了,有些反应不及。这是一个值得复习教学反思的问题。
 
 
相关资料下载:  双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