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高中研训
核心素养视角下2018高考政治分析及教学建议
阅读次数:[]次
转发高三政治教学网
2018年高考思想政治试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现高考内容改革精神,贯彻高考评价体系要求,注重考查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公共参与、法治意识等政治学科素养。“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在2018年高考政治试卷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第一部分  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与2018年高考政治试题
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从内容上来说主要包括: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知识,养成基本的公民素质,提高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能综合运用政治学科的学习所孕育出来的学科知识与技能、学科思想与观念,在发现问题、应对挑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坚持正确三观,参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社会的关键能力和品格。培育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终身受益的思想政治素养。
一、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名称、基本内涵、主要表现
素养名称
基本内涵
主要表现
政治认同
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可和赞同。当代中国的政治认同,就是坚持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是社会主 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展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确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拥护党的领导;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价值表达,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科学精神
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理智、自主、反思等思维品质和行为特征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面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问题,作出理性的解释、判断和选择,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文化自信,以负责任的态度和行动促进社会和谐。
法治意识
是人们对法律的认可、崇尚与遵从,是关于法治的思想、知识和态度,主要包括规则意识、程序意识和权利义务意识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法治是人类文明演进中逐步形成的国家治理方式;形成宪法至上、法律权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懂得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的关系;养成依法办事、依法维权、履行法定义务的习惯;具有法治让社会更和谐、生活更美好的认知和情感。
公共参与
是公民主动有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和国家治理,承担公共责任,维护公共利益,践行公共精神的意愿与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具有人民当家作主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感;了解有序参与公共事务的途径、方式和规则;积累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实践经验;提高通过对话协商、沟通与合作表达诉求、解决问题的能力。
      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在内容上相互交融、在逻辑上相互依存,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政治认同”关乎学生的成长方向和理想信念的确立,也是“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之所以有中国特色的共同标识。“科学精神”关乎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应有的能力和态度,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及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社会科学的有关原理和观点,也是达成政治认同、形成法治意识、实现公共参与的基本条件。“法治意识”体现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捍卫尊严的必备品质,是“公共参与”的必要前提,也是“政治认同”和“科学精神”的必然要求。“公共参与”展示人民当家做主的责任担当,是“法治意识”的必然表现,也是“政治认同”和“科学精神”的当然行动。概而言之,作为公民培养的目标,对应思想政治素养的四个要素,就是要培养有信仰的中国公民、有思想的中国公民、有尊严的中国公民、有担当的中国公民。
二、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下的2018年全国高考试题分析
(一)2018年高考政治试题的特点
1.最大亮点:突出对十九大精神和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
今年的试题紧紧围绕党的十九大理论创新成果设置背景材料,体现了“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的价值取向。试题通过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创新、绿色、开放”等理念的贯彻、“宪法修改的过程”、“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等,引导学生增强政治认同和树立法治意识。
2.综合考核学生的思维品质、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选择题采用表格、图像、文字等灵活多样的方式综合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科能力,渗透对分析、判断、总结、迁移等能力的考核。非选择题重在考核主干知识,通过归纳、演绎、推理、思辨等能力要求,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3.题型稳中有变,试题难度适中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政治试题题型、各模块分布、分值基本稳定。试题的设问也都属于常规设问,学生答题中不会出现大的失误。主观题第40题都是《生活与哲学》《文化生活》的搭配。《文化生活》增加了一道选择题,哲学减少一道选择题。全国Ⅰ卷、全国Ⅲ卷的哲学主观题分值减少2分,40题第(3)小问(开放性设问)分值增加2分。
三套试卷注重回归教材,突出重点,遵循“考查核心知识主体”为原则,涵盖了考试大纲中的大部分知识点。需要注意的是这次出现了比较冷门的考点和题型,如全国Ⅰ卷考查了价值总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价值量、价值总量、商品数量的关系;全国II卷考查了图表题。(这种题型虽然是四川卷的常考题型,但近几年全国卷都未出现,这一趋势值得关注)
四个必修模块的分值
试题
经济生活(分值)
政治生活(分值)
文化生活(分值)
生活与哲学(分值)
客观题
主观题
客观题
主观题
客观题
主观题
客观题
主观题
全国Ⅰ卷
16
14
12
12
8
10
12
10
全国II卷
16
14
12
12
8
10
12
12
全国Ⅲ卷
16
14
12
12
8
10
12
10
注:全国Ⅰ卷、全国Ⅲ卷的最后一道开放性设问分值由过去的4分增加到6分,开放性设问主要考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体现创新性要求,这一趋势应引起重视。
4.答案更加注重逻辑和生成
主观题答案的组织均要求考生结合背景材料具体分析,答案思路清晰,逻辑性强,需要运用多种思维方式论证分析,强化了“重逻辑、忌罗列”的答题要求。如果学生在回答中忽略这点,丢分会比较严重。
(二)2018年全国高考政治试题考查的知识点
试  卷
题号
考  点
全国Ⅰ卷
12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价值量、价值总量、商品数量的关系
13
①企业经营成功的因素  ②兼并、并购含义的理解
14
影响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因素
15
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②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16
①基层民主自治  ②政府机构设置
17
转变政府职能
18
①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②建立国际新秩序
19
文化交流与传播
20
传统文化的继承及发展
21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22
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23
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关系  ②价值判断的标准
38
①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②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③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39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国、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三者之间的关系)
40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先进文化的作用
全国Ⅱ卷
12
相关商品需求量变动关系
13
影响价格的因素
14
①财政赤字率和通货感胀率的变化  ②紧缩性财政政策
15
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
16
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17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18
①中国的外交政策  ②国际关系
19
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扩大中国文化影响力、增强文化自信
20
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
21
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地位、作用
22
①发展的实质  ②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23
①理想实现的制约性因素  ②价值创造与实现
38
企业税负降低与财政收入增长的联系、降低企业税负的意义
39
①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地位  ②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40
①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②增强文化自信
全国Ⅲ卷
12
①商品的基本属性  ②替代商品和互补商品
13
企业经营与发展
14
农村土地改革(“三权分置”改革对推进进农业现代化的影响)
15
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
16
公民权利、依法治国
17
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18
我国的外交政策
19
文化传承与创新
20
①文化特征  ②文化影响力、国际影响力、经济影响力的关系
21
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
22
认识论相关原理
23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38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义
39
①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②政府的责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40
①价值观的知识  ②新时代如何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注:上表可见,2018年全国高考政治三套试卷非常注重考查核心知识、主干知识,这对高中的复习教学具有极强的导向性—— 一定要“以纲为纲,抓纲务本”。
(三)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在2018年全国高考政治试题中的体现
1.把握政治方向,突出政治认同,助力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2018年高考思想政治试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动考试内容改革,助力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将国家建设的新成就和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融入命题,注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四个自信”,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全国Ⅰ卷第40题:以改革开放40周年为背景,要求学生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不断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唯物史观深刻把把握重大问题。
     全国Ⅱ卷第22题: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创新性重大论断为素材,引导学生认识到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化,改革发展实践的自觉性、创造性在不断增强。
全国Ⅱ卷第39题:以党的十九大报告和新修订的党章有关“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的重大论断为素材,要求学生分析为什么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引导学生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全国Ⅲ卷第40题:以甘祖昌的感入事迹为素材,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牢记使命,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聚焦问题解决,培养科学精神,体现素质教育的育人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入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2018年全国高考思想政治试题将伟大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融入试题内容中,增强试题的文化感染力,引导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全国Ⅰ卷第21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背景,考查考生对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的认识,引导考生领悟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增强学生的理论自信。
全国Ⅰ卷第39题:以宪法修改这一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为背景,增进考生对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理解,引导考生体会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特优势,增强学生的制度自信。
全国Ⅰ卷第40题第(2)小问:要求考生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先进文化在推动我国农村改革发展中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让考生接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浸润,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全国Ⅱ卷第19题:以在“互联网+文化”领域实现了我国手机动漫由跟跑、并跑向领跑的跨越为素材,考查中国文化与科技融合取得的重要突破,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全国Ⅱ卷第22题:选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有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安排的相关论述,不仅使学生了解我国未来的社会发展安排,而且充分认识到社会发展是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统一,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
全国Ⅱ卷第40题:以育种专家袁隆平院士为代表的杂交水稻研发团队长期从事杂交水稻研发推广取得举世联目的成就为素材,充分展现了奋斗精神的时代价值和强大的生命力,彰显了中国文化的价值。
全国Ⅲ卷第38题:“分析人工智能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以当下“新发展理念”为背景,人工智能作为“科技创新”的典范,显性考查学生对“创新”知识的运用,隐性考查学生对国家大政方针的理解和认同。
全国Ⅲ卷第14题的“三权分置”改革、第20~21题的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以及我们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依存度日益加深、第17题中共中央委托各民主党派深入了解脱贫攻坚工作实际……这些素材充分体现了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第22题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创新性重大论断为素材,引导学生认识到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化,改革发展实践的自觉性、创造性在不断增强;第23题习近平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引导学生自觉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
以上情景材料的设置,充分彰显出学校教育必须体现素质教育的育人导向,坚持“四个自信”,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3.考查法治思维能力,培养法治意识,促进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的认可、崇尚与遵从,是关于法治的思想、知识和态度,主要包括规则意识、程序意识和权利意识等。2018年全国高考思想政治试题结合我国法制建设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理解法治是我们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形成宪法至上、法律权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懂得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的关系,养成依法办事、依法参与、依法维权的意识,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坚定捍卫者。
全国Ⅰ卷第39题:以2018年宪法修改为契机,通过引导学生对宪法修改过程的分析,将教材中的知识点与党中央关于宪法修改要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按程序推进、广泛凝聚共识等原则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伟大实践的正确认识和把握,以此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宪法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助力学生增强宪法意识。
     全国Ⅱ卷第16题:以民法总则的相关规定为材料,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实践和重要成果,并结合所学知识深化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理解。
全国Ⅲ卷第16题: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的颁布为背景,明确国歌使用的禁止行为,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实践和重要成果,思考《国歌法》对于保障公民依法使用国歌权利和义务的重要意义,结合所学知识深化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理解,促进学生尊法学法守法,增强国家观念,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全国Ⅲ卷第39题:“分析追责问责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既考查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运用,又考查学生对“依法治国”“绿色、生态文明”的理解,引导学生树立法治意识和绿色观念。 
4.聚焦立德树人,突出公共参与,培养学生具有人民当家作主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感
全国Ⅲ卷第40题第(1)问:以甘祖昌的感人事迹为材料,让学生运用价值观知识,说明甘祖昌的一生是如何体现不忘初心、一心为民的共产党员情怀;第(2)问要求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新时代传承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意义;第(3)问要求围绕“青春、奋斗”的主题列出演讲提纲的三个要点,前两问从哲学、文化两个角度考查学生的政治认同,价值取向,引导学生弘扬社会正能量,继承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学生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第(3)问以开放式题型考查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既有生活气息,又具有强烈的现实性、时代感、责任感。
第二部分  “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与2018年高考政治试题
一、“一体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
“一体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由教育部考试中心提出,是高考命题工作核心的指导思想。
一体:即高考评价体系,通过确立“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这一高考核心立场,回答了“为什么考”的问题。
四层:通过明确“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考查目标回答了“考什么”的问题。
四翼:通过强调“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回答了“怎么考”的问题。
二、“四层”解读
(一)“四层”——“考什么”
“四层”考查目标是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出发,结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国家课程标准提出的,回答了高考“考什么”的问题。四个圈层环环相扣、层层叠加,既有内涵的科学划分,又有外延的有机融合。
第一层:必备知识。强调考查学生长期学习的知识储备中的基础性、通用性知识,是学生今后进入大学学习以及终身学习所必须掌握的。
第二层:关键能力。重点考查学生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强调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等学生适应未来不断变化发展社会的至关重要的能力。
第三层:学科素养。要求学生能够在不同情境下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处理复杂任务,具有扎实的学科观念和宽阔的学科视野,并体现出自身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内化的综合学科素养。
“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往往体现在那些“难题”上,如政治的问答题。要在这些难题上拿分,就要把握两个字“思”、“广”。“思”就是对每一道试题要多想:考查知识是什么?解答思路有几个?同类试题见过没有?答案组织顺畅吗?“广”就是广泛涉猎学科相关内容:除了教材、各种优质试题,还有相关读物、学科领域最新进展。
第四层:核心价值。要求学生能够在知识积累、能力提升和素质养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这也体现了高考所承载的“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育人功能和政治使命。
(二)“四层”与核心素养的关系
高考考查的“四层”实际上就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学生核心素养如何,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看高考的结果如何?高考作为育人的指挥棒,可以更好地引导教学。
(三)“四层”在2018年全国高考政治试题中的体现
1.对考生必备知识的考查
这些必备知识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思想政治本学科的知识;二是与政治学科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三是考生自我成长过程中所积累的“知识库”中的知识。
例1:要求考生调动和运用思想政治本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部分试题
全国Ⅰ卷第12题:考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商品价值量、价值总量、商品数量的关系”。
全国Ⅰ卷第15题:选项④“经济增长逐渐由投资拉动转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由投资拉动转向投资、消费、出口协同拉动)
全国Ⅰ卷第18题:选项①“消除国家间利益分歧”和选项④“推动……国际新秩序的形成”。(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
全国Ⅰ卷第40题(1)问:“小岗村的改革发展实践证明,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
全国Ⅱ卷第12题:考查互补品与替代品“相关商品”的知识。
全国Ⅱ卷第18题:选项①中的“结盟伙伴关系”和选项②“标志着以相互依存为核心的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中国倡导不结盟运动,只发展伙伴关系;国际新秩序的核心是相互尊重主权和维护国家利益,且国际新秩序尚未建立)
全国Ⅱ卷第40题(1)问:“我国杂交水稻研发推广为什么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运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
全国Ⅲ卷第12题:选项③“功能不同的商品会相互替代”和选项④“商品使用价值因替代品出现而减小”。(考查替代品的概念和对使用价值概念的理解)
全国Ⅲ卷第19题:选项①“要以开发创新为目的和归宿”。
全国Ⅲ卷第20题:选项①“文化影响力是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的基础和核心”、选项②“一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是与经济影响力同步增强的”。(国际影响力<国际竞争力>的基础和核心是经济和科技实力;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全国Ⅲ卷第40题(1)问:“运用价值观的知识,说明甘祖昌的一生是如何体现不忘初心、一心为民的共产党员情怀的。”
例2:要求考生调动和运用与政治学科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加以解决的部分试题
全国Ⅰ卷第20题:以传统中医药文化发展为背景考查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相关知识。
全国Ⅰ卷第38题:“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知识分析近年来我国马拉松热的驱动因素”。
全国Ⅱ卷第16题: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为背景考查考生对法律法规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全国Ⅲ卷第16题: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为背景考查法律法规的相关知识。
全国Ⅲ卷第19题:以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为背景考查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
例3:要求考生运用自身成长过程中积累的“知识库”中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部分试题
全国Ⅰ卷第16题:对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决策部署的理解。
全国Ⅰ卷第40题(3)问:“请就新时代青年学生如何发扬小岗村‘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提出三条建议”。
全国Ⅱ卷第15题:对当前取消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扩大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政策的理解。
全国Ⅱ卷第40题(3)问:“班级举行‘学习袁隆平,放飞青春梦想’主题班会,请列举两个发言要点”。
全国Ⅲ卷第22题:对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理解、认识。
全国Ⅲ卷第38题:“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对中国制造业影响的前景分析”。
全国Ⅲ卷第40题(3)问:“请围绕‘青春、奋斗’的主题列出演讲提纲的三个要点”。
从以上所列试题可以看出,2018年全国高考政治试题对考生基础性、综合性知识的考查权重很大,这提醒高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高三复习过程中必须重视教材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的梳理归纳,要求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还必须引导学生注重相关学科知识和时政知识的广泛涉猎和积累,“博古通今”、“博览群书”,做到“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另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必须有效衔接、互为依托,通过知识学习培养能力、提升素养。
2.对考生关键能力的考查
这些“关键能力”主要包括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等四个方面,2018年全国高考政治试题在这四个能力方面均表现抢眼,凸显了高考试题“能力立意”的价值取向。
全国Ⅰ卷第12题、第14题、第15题;全国Ⅱ卷第12题、第14题、第38题;全国Ⅲ卷第13题、第15题等利用数据、图形等多种形式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读图析图“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全国卷政治试题每一题都能体现出对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查。其中,全国Ⅰ卷第12题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商品价值量知识的辨析、第22题对辩证法知识的探究、第40题第(1)问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知识的运用;全国Ⅱ卷第21题对矛盾观点的分析、第40题第(2)问对文化自信知识的把握;全国Ⅲ卷第12题对替代品含义的理解、第21题对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的运用等对“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查尤为明显。
“描述和阐释事物”与“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考查,要求考生运用简洁语言描述相关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能运用辩证的、历史的观点分析比较有关社会现象,能综合阐释或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问题并能运用准确、清晰、顺畅表述自己的观点、得出合理结论。全国Ⅰ卷第38题“分析近年来我国马拉松热的驱动因素”、第40题第(2)问“分析先进文化在推动我国农村改革发展中的作用”;全国Ⅱ卷第38题第(2)问“分析企业税负降低与财政收入增长之间的经济联系”、第40题第(2)问“说明我国杂交水稻研发推广是如何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的”;全国Ⅲ卷第38题“分析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第39题“分析追责问责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意义”、第40题第(2)问“分析新时代传承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意义”等试题对此能力的要求均比较高。
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能成,必须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始终,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教育教学过程倘若无法实现学生知识学习向能力培养的转化,考试中出现“基础题送分、能力题送命”的情况就在所难免了。
3.对考生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想政治学科素养要求考生必须具备扎实的思想政治专业知识素养、广博的人文素养和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发展素养等。
2018年全国高考政治试题,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一贯要求,贯彻“应用性、创新性”基本理念,选取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为切入点,通过创新问题设计,引导考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相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检测考生学科素养的养成情况。(具体内容见第一部分  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与2018年高考政治试题(三)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在2018年高考政治试题中的体现)
4.对考生核心价值的考查
2018年全国Ⅰ卷第18题“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第21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第39题“宪法修改”、第40题“改革开放40周年”;全国Ⅱ卷第15题“中国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第16题“民法通则”、第22题“中国发展新征程”、第39题“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全国Ⅲ卷第16题“国歌法”颁布实施、第18题“中国参与国际减贫扶贫”、第22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第40题“甘祖昌典型事迹”等题材和情境都反映当前国内国际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现象,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强烈的感染力、吸引力,有利于引导考生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分析思考,激发考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高考试题对教育教学的导向作用和育人功能。
三、“四翼”解读
(一)“四翼”——“怎么考”?
“四翼”考查要求是从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出发,结合高校人才选拔需求提出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等四项要求,着重体现了国家人才强国战略中对未来发展所需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基本要求,也集中体现了各类高校通过高考选拔人才的共性需求。
通过明确“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回答了“怎么考”的问题。
1.“基础性”
主要体现在学生要具备适应大学学习或社会发展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包括全面合理的知识结构、扎实灵活的能力要求和健康健全的人格素养。
2.“综合性”
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够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思想方法,多角度观察、思考,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3.“应用性”
主要体现在学生要能够善于观察现象、主动灵活地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具备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实践能力。
4.“创新性”
主要体现在学生要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具备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方式。
(二)“四翼”在2018年全国高考政治试题中的体现。
1.基础性
思想政治学科高考试题的基础性主要是加强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即对学科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思想方法的考查。试题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考查基础知识、主干知识,意在引导中学的“教”与“学”打牢知识基础。
全国Ⅰ卷第12题:以表格形式考查劳动价值理论中的基础知识,厘清了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单位时间创造的价值量和商品价值总量之间的关系,表格信息量大且简洁清晰,便于学生比较。
全国Ⅱ卷第12题:用需求曲线的移动考查甲、乙、丙三种相关商品的替代互补关系,将基础知识图形化,考查学生的图形分析能力。
全国Ⅲ卷第15题:用某国2013-2017年对外贸易差额变化图为材料引导考生思考该国平衡总体贸易收支的政策,考查学生从经济数据图中获取关键数据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全国Ⅰ卷第38题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马拉松热的原因;全国Ⅱ卷第39题说明坚持党对一切工作领导的原因、第40题要求运用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我国杂交水稻研发推广为什么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等题目,都要求考生对于思想政治的基础知识有深入和全面的理解记忆。
2.综合性
思想政治学科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对于这些问题的全面阐释和评价,既不能局限于单一知识,又要善于从不同角度、多个侧面进行分析。通过这种对知识的综合考查,在提示考生充实和扩展知识体系的同时,培养考生养成多角度、多侧面综合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如全国Ⅰ卷第40题、全国Ⅱ卷第40题、全国Ⅲ卷第40题从哲学、文化两个不同的角度设问,要求考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现实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作出评价。
3.“应用性”(聚焦热点问题,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应用性要求
第一、以问题为导向设计试题,强化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面对社会生活纷繁复杂的现实问题,调动和选用恰当的学科知识与技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考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高考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是围绕解决现实问题、聚焦问题解决展开的。
全国Ⅰ卷第38题通过设置国内马拉松热的情景,要求学生运用经济知识分析近年来我国马拉松热的驱动因素。
全国Ⅱ卷第14题:通过构建某国财政赤字幸和通货膨胀率连续上涨的场景,要求考生思考应对措施,考查考生从政策层面寻求解决方案的能力。
全国Ⅱ卷第38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分析企业税负降低与财政收入增长之间的经济联系。
全国Ⅲ卷第38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并运用经济知识,分析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
第二、突出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考查
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思想政治学科一项重要的学科能力。批判性思维强调面对问题时的“慎思明辨”,要求采取辩证思维方法来反思和探究问题,以求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深刻认识。树立批判性思维习惯,对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全国Ⅱ卷第16题、全国Ⅲ卷第16题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为背景,在考查法律法规相关知识的同时,深化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理解,促进学生尊法学法守法,从而培养考生的法治精神和法治意识。
全国Ⅲ卷第39题:以祁山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组成中央督查组开展专项督查为背景,要求学生结合材料并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追责问责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4.创新性(引导学生关注思维能力训练,体现创新性要求
2018年高考思想政治试题增强了试题的灵活性、开放性,多角度提问、鼓励创造性作答等方式,考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关注思维能力训练,从标准答案中解放出来。如海南卷第24题(2)问要求考生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行建设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港的契机,列举一个海南的传统产业,分析其依托的优势,并就如何抓住新的历史机遇促进其优化升级提出建议。试题具有开放性,考生可以根据自身对知识的把握得,从旅游业、热带农业等行业中任选一个作答,使学生能够从标准答案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独立思考,从而培养个性化、创新性思维能力。
一份完美的试题必须充分体现“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要求,一堂优秀的教学必须有效渗透“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目标。认真分析、研究2018年高考思想政治试题的特点和命题方向,对2016级高三复习备考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第三部分  “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政治学科教学建议
在2015级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对六所学校进行了两轮教学视导,4月份高考模拟考试结束后又对个别学校进行了第三轮视导,通过检查教学准备、作业训练,走进课堂听课、课后座谈等方式,发现、了解到2015级在教学方面存在以下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第一、集体备课活动:虽然各学校备课组都有固定时间、活动主题,但有的学校教师的备课组活动有点应付的感觉,备课活动效果不是特别好;有的备课组对具体问题的研究不够深入;有的学校的部分教师在落实学校及备课组的决策中时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二、课堂教学:新课改推进度参差不齐,教学方式转变的力度不够大,不同学校、不同年龄段的有的教师课改的积极性不高;教师预设为主,关注学生生成不够;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回归教材不够;缺乏有效的时政教学。
第三、作业训练方面,练习题缺乏分层设计、分层指导。
反思2015级教学存在的问题,2016级政治学科备课组和教师应引以为鉴。为此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一、认真研究2018年《考试大纲》,科学指导2016级复习备考
虽然2019年《考试大纲》还未出炉,但近几年《考试大纲》具有连续性和相对稳定性,所以认真研究2018年《考试大纲》,能够科学指导2016级复习备考。
经比对,2018年《考试大纲》与2017年《考试大纲》完全一致。而2017年考试大纲《总纲》首次明确提出“一体四层四翼”的评价体系。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是考试评价、复习备考的依据。对照2018年《考试大纲》,备战2019年高考,要基于“一体四层四翼”的评价体系,深入理解考试大纲的内容修订,充分发挥考试大纲对教学的导向作用。
     2017年《考试大纲》对“考核目标与要求”做了必要修改。具体修改内容见下表:
 
原 来
现 在
备 注
“双基”
改为
“三基”
思想政治学科考试使考生体现出应有的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想政治学科考试反映对考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论证阐释、分析评价、探究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调动和
运用知识
能够根据从题目中获取和解读的试题信息,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的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做出必要判断。
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学科知识,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推理。
这一改动将考核内容从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四个必修模块,拓展到考试涉及的所有相关学科。
描述和
阐释事物
①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
②综合阐释或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①准确描述试题所涉及的学科基本概念、观点和原理
②全面阐释或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这个修改,将学科范围从“经济、政治、文化、哲学”概括为“学科”;对学科知识的描述从“简洁”上升为“准确”;在描述“概念、观点”的基础上增加了“原理”,强调了对学科理论的把握。
论证和
探究问题
①根据有关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发现或者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问题;
②综合使用题目提供的信息、课堂学习或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方法,提出比较必要的论据,论证和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
①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创见性作答
②整合学科知识和方法,论证或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
这两处修改,都立足于分析问题和解决具体问题的具体实践,在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时,考查学生思维的综合性、逻辑性、创新性。注重政治学科思维精确性和完整性的考查,注重考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凸显新课程理念和高考考试内容改革,聚焦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与提高。
二、把立德树人、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坚定的政治立场放在首位
在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立意的试题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设问呈现开放性和选择性,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和观点。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坚持正面引导的原则,让学生能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做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的中国公民。同时,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理性思维训练,有效提高学生应对开放性与选择性试题的能力与方法。
三、在人和真实生活情境之间的互动中,关注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
思想政治学科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习,获得具有学科特点的学业成就;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政治,关注社会生活,为学生提供情境,将反映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等领域社会进步发展的成就化作鲜活的情境题材,让学生真切感受和理解国家和社会发展取得的历史成就,提高学生对国情的认识和理解。结合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培育政治认同。
四、加强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教学,突出学科主干知识
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在解读2017年高考新修订考纲时指出:高考尽管是选拔性考试,但也至少有60%的基础题。这些题目考查的就是基础性、通用知识。这些知识绝大部分都在教材上有明确体现。
基础知识不扎实,知识体系构建不完整是历届学生的通病。全国卷注重基础性、通用知识的考查,侧重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小切口设问较多,这种小切口,包括选用知识的单一化,设问要求的具体化等。所以在2016级的复习备考中,教师应指导考生对照考纲,把考点涉及的基础性、通用性知识记熟、掌握,并能熟练地运用;要从宏观、中观、微观准确、完整的构建起知识体系。
五、突出学科综合能力培养,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
考试大纲《总纲》中的四层考查目标之一是“关键能力”。思想政治学科考试大纲所规定的“考核目标与要求”明确提出:思想政治学科考试反映对考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论证阐释、分析评价、探究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关键能力”主要包括: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为此在指导学生复习备考的过程中,教师要围绕应用性与创新性,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强化思维训练,要求学生不仅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还要能够逻辑正确合理、清晰流畅地表达出探究论证的过程。
六、实施“三环五学”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构建轻松、和谐、高效课堂,必须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教学结构、课堂练习等。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问题解决式”的教学思路,让学生通过自学、合作、探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问题解决中理解知识、提高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要精讲和少讲,在课堂上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整理、落实、巩固知识,探究、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七、争取和创造条件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
全国高考思想政治主观性试题的答案与四川卷不同,一是来源于教材,二是来源于时政术语,三是来源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
2018年全国高考政治3套试卷非选择题最后一问都是开放型设问,且分值有增加的趋势。基于全国卷的命题风格和特点,各学校在教学中特别是复习备考中一定要高度关注时政教学,建议争取和创造条件:
1.组织学生阅读《半月谈》、《中学生时事政治报》(或《考试报》)、《人民日报》等报刊、杂志以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课外读物。
2.组织学生观看《新闻周刊》节目,观看时要求学生记录一些国内重大时政,下来后注意思考与教材的哪些知识对接?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论证、探究和解决问题?
3要求学生熟记一些重要的时政术语、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
八、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考试
在复习备考中,要指导学生归纳整理课本中的知识结构,构建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要指导学生巩固和记忆考点知识的方法;指导学生正确审题、解题和答题方法;指导学生准确而综合地运用考点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特别要指导学生如何根据设问和材料准确而全面地组织好答案。
九、立足考纲考点,注重提升试题命制的质量
高考试题是引领高考复习备考的风向标。各备课组要认真研究全国卷,了解和把握全国卷的命题思路、命题特点,熟悉全国卷的设问方式,答案设置的特点;研究全国卷是怎样体现考点的,考点是怎样转化为考题的,从中知道考什么,怎么考,为复习教学找准出发点,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
十、加强模拟训练,提高答题技巧
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审题能力差,题意理解不到位,答非所问,分析、归纳能力欠缺以及不能恰当运用学科术语等问题,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抓好审题和答题的训练。从审题环节看,要训练学生读懂材料在说什么,从中提取有用信息;读清设问在问什么,搞清设问的特殊指向性,即从什么角度、运用什么知识来回答,明确答题方向。从答题环节看,要求学生作答时答案要“准”、“全”、“精”做到答案段落化,段落要点化,要点条理化,语言科学化,养成规范、科学的答题习惯。
十一、实施分层教学,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提高
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实施“一生一策”个性化教育。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复习要求,布置不同的复习任务,使不同层次、不同发展程度的学生学习水平都能得到提高。
十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养
审题马虎、缺乏思考、逻辑混乱、语言文字基础薄弱、知识面狭窄等,是学生考试中表现出来的突出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成绩的提高。
教师应有意识的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扩大知识面,扎牢语言文字基础,为提高考试成绩奠定坚实的基础。
十三、加强备课组集体备课,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和效益
集体备课不仅要做到“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四统一”(统一内容和要求、统一进度、统一复习资料、统一训练或检测)、“六备”(备大纲;备高考题;备知识、能力目标;备学生基础知识、接受能力;备教法、手段;备作业量布置),而且要成为一种制度、一种习惯,而不是停留于表面形式。
要加强组内相互听课、课后评课、反思等形式。老教师要发挥对青年教师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使备课组所有教师在相互切磋中共同提高。
                                                              2018年7月
相关资料下载:  双击下载